文/劉 奇
音樂分析學學科的整合與國際化新視域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分析學學科博士學者論壇綜述
文/劉 奇
繼2009年、2012年分別承辦“全國首屆音樂分析學學術研討會”、美國耶魯大學“丹尼爾·哈里森(Prof. Daniel Harrison)教授音樂分析大師班”之后,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部在2013年10月14日至17日再次舉辦了更高規格、更高水平的學術活動——“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分析學學科博士學者論壇”,并特別邀請國內相關學科的著名教授、專家以及美國耶魯大學帕特里克·麥克科瑞勒斯(Prof.Patrick McCreless)教授作專題學術講座。這是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部為推動音樂分析學科進一步發展和相關學術研究,使其盡快融入到全球的學術洪流中,讓自身研究成果得到學界的知曉、認同與回應,加快本學科學術成果的國際化推廣步伐,同時也為了展示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又一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術活動。
此次參與論壇的主體學者是15名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并已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以及上音合作培養的博士后科研人員、享譽學界的專家、教授,如李吉提、高為杰、彭志敏、徐孟東、趙曉生、錢亦平、林華、賈達群、張巍、陳鴻鐸、錢仁平等,以及兄弟院校相關學科的教師,與會者近百人,可謂盛況空前。論壇為期四天,除隆重的開幕式外,論壇舉辦了15場學者發言、7場專家發言以及麥克科瑞勒斯教授3場專題講座,同時一并出版了20篇本學科的學者近期研究的學術成果。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理論和分析學學科在經歷幾十年的學科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積累并沉淀了豐厚的學術傳統,涌現了一批音樂人引以為自豪的音樂理論大家,如錢仁康、丁善德、桑桐、陳銘志、楊立青、林華、趙曉生、錢亦平、徐孟東、賈達群、陳鴻鐸、張巍、錢仁平等,正是通過一代代學者的不斷積累與傳承,音樂理論和分析學學科逐漸形成了以上音為研究主體群并輻射全國的老、中、青三代學者梯隊。與其它兄弟院校不同的是,上音在音樂分析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立學之本,即本學科很早就打通了所謂“音樂學分析”與“音樂分析學”之間的壁壘,以音樂學系錢仁康、錢亦平教授為代表的基于史學、美學、文學、邏輯學等學科之學理形成了“外國作曲家與作品研究”研究團隊;而以作曲系趙曉生、賈達群教授為代表的基于自身大量的作曲實踐,并同時結合其創作觀念及形式構建對多元化學科的精要及法則的汲取與運用形成了“音樂構造學、音樂分析”研究團隊。盡管兩個團隊的研究方法的側重點不同,但兩個團隊并不是涇渭分明的,絲毫沒有給學科的教學、發展以及研究成果帶來任何困擾,相反,兩個研究團隊建造了一個多元而寬廣的學術平臺,學科的交叉和學理的互補使得音樂分析學這門學科得到了各方面的整合,資源共享的師資團隊結構也促使研究成果范圍更廣,其使用的方法更靈活多樣,兼收并蓄與綜合性、深入度更高,這些都成為上音音樂分析學學科的獨特特點并一直引以為傲的傳統。

從這次學者論壇同步出版的學術論文集來看,共收錄20位博士學者及博士后科研人員的學術論文,大多數為新近呈現的學術成果。從研究的范圍和對象來看,這些論文主要分為兩大類型,一是關于曲式與結構的元理論研究,二是采用不同的分析視角和方法來進行的音樂結構研究以及中外作曲家作品個案研究。如西藏大學教授、作曲博士、博士后覺嘎的《論曲式的構成形式及其結構特征》;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上海音樂學院博士后吳春福的《論民間傳統器樂曲結構中的循環原則》;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理論系丁好副教授的《論早期奏鳴曲與其他器樂體裁的交混現象》;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鄒彥副教授的《從“加法原則”到“對比原則”——18世紀之前“自由曲式”的結構原則》以及華東師范大學音樂系副教授姜蕾的《從“封閉”到“開放”——試論20世紀音樂結構的轉型》,上述五篇論文基本屬于第一類型。上海音樂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博士后研究員李小諾的《從感知覺特征看音樂的深度分析與體驗》;濟南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音樂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鄭中的《論梅西安音樂創作中的色彩理論》;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明虹的《觀念、結構、信仰——以古拜杜麗娜的〈奉獻〉為例》;華東師范大學音樂系副教授鄭艷的《符號學視角下的音樂分析與創作——論數字、圖像符號在音樂文本中的轉化與指示》;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王旭青的《艾夫斯〈未被回答的問題〉的結構思維與敘事策略》;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教師王晶的《文本分析與酷讀——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中“同性戀情結”的隱秘敘事》;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陽軍的《試析德彪西音樂作品中的“整體連接性思維”及其形態表現》;上海音樂學院副研究員王中余的《爵士視域下的“二重組織”——拉威爾〈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雙調性結構研究》;西安音樂學院副教授馮存凌的《逝去的伊甸園——勛伯格〈空中花園篇〉(Op.15)Nr.1解析》;沈陽音樂學院教師劉奇的《Alban Berg自由無調性時期的創作技法——析Alban Berg〈管弦樂隊組曲〉(Op.6)結構與音高材料》;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許琛的《一曲笙歌醉太平——析林品晶〈濠鏡笙歌〉的結構形式與創作語言》;武漢音樂學院副教授楊和平的《二元構態與音場效應——周龍歌劇〈白蛇傳〉的音高組織分析》;美國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李濤的《中西合璧的現代音樂語言——陳怡〈第三交響曲——我的美國音樂之旅〉“多重結構”分析》;武漢音樂學院教師馮欣欣的《施托克豪森〈鋼琴曲X II-XIV〉公式化序列創作初探》;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趙禮的《“SHMILY,CLARA!”——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愛之密碼”解析》,上述15篇基本屬于第二類型。

整個學術論壇最為精彩的部分要數專家們的發言以及與學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如李吉提教授的發言圍繞音樂分析學學科的研究內容涉及的學科交叉問題談了自己的幾點看法;趙曉生教授的發言圍繞音樂分析對音樂表演的顛覆性啟示作了自己獨特的學術闡釋;錢亦平教授講述了她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古拜多林娜〈為羽管鍵琴與打擊樂組所作的音樂〉的音樂分析》;陳鴻鐸教授的發言《西方音樂創作中的“復體裁”現象初探》則以音樂分析中的“復風格、混合曲式”相同的學理作為出發點,大膽地提出“復體裁”這一新音樂詞匯,并對“復體裁”做了明確的界定和分類;張巍教授、賈達群教授、錢仁平教授分別就音樂分析學學科的博士研究生課程設置(主要是系統的音樂分析方法論課程的開設)、音樂分析學學科未來發展規劃、愿景、圖書館在音樂分析學學科發展中的作用以及未來為此學科服務的具體措施等方面談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持續近三個小時的專家發言以及與學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將此次論壇推向了一個高潮,與大師、專家面對面,傳道、授業、解惑,相信必將對這些年青學者在之后的研究中在更深的層面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上海音樂學院自建院以來一直有著“海納百川、尊重傳統、透入國際視域”的辦學傳統,研究生的教育和培養也秉持了這樣一種理念,人才培養有著明確的定位,即堅持“請進來,走出去”。至2009年上海音樂學院承辦的“首屆全國音樂分析學學術研討會”邀請了當代國際最著名的音樂理論家、音樂分析學泰斗、音級集合分析法的創始人美國著名音樂理論家阿倫·福特教授以來,上音不斷努力,致力于音樂分析學學科最高學術水準交流,以促使音樂分析學學科建設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學術起點,使學者們在了解世界的同時,也能夠以自覺的學術意識融入到全球的學術洪流中,以一個全新的國際化新視域、與時俱進地步入到國際性的學術平臺。遂在2012年,上音再次舉辦了耶魯大學音樂系主任、主講阿倫·福特音樂理論的“丹尼爾·哈里森教授音樂分析大師班”,今年在本次研討會上又特別邀請了國際級著名學者,曾任耶魯大學音樂系主任的帕特里克·麥克科瑞勒斯教授作學術講座,這無疑成為此次會議的焦點與亮點。此次麥克教授帶來三場講座——《19世紀美學對音樂創作的影響》《瓦格納晚期創作中的戲劇與音樂形式》以及《新音樂分析中的音樂修辭與音樂形態》。講授內容針對19世紀德國中心論、美學與音樂體裁之間的關系、《鏡與燈》這部著作對19世紀美學發展變化的解讀舉例、對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第四幕《萊茵少女》進行音樂分析來看瓦格納晚期創作的戲劇觀念、音樂修辭與音樂態式之間的關聯以及特定體裁與修辭等方面進行個人視角獨到、方法新穎的解析與闡述。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理論和分析學學科在幾十年的學科建設和發展中積累了豐厚的學術成果,一代代的音樂理論家們以其踏實嚴謹的學術態度在這個大家庭里不斷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卓越的學術成就,產生了一個又一個學術團隊和帶頭人,在發展中形成了一種歷久彌堅的學術傳統。也正是上音作曲/作曲技術理論與音樂學這兩大學科之間走向一條整合的獨特發展之路,在無形中也給本學科的人才培養建造了一個多元而寬廣的學術平臺,正是這樣一個平臺為后輩學者提供了學科交叉、學理互補、資源共享等創新性人才培養必須具備的條件,并為他們在學術上的成熟和進步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保障。如今,上音在音樂分析學學科的建設上重新有了一個新的起點,通過與美國耶魯大學音樂系建立互訪關系,為國內學者打開一個國際性的學術視域的同時,也給學者們帶來一種學術自覺,這為日后真正地步入國際性學術平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自然,對整個學科建設而言,也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再認識。期待上音明年“中美”音樂理論家高層論壇的推出和舉辦,一個起點高、規格高的論壇成功召開推動的不僅僅是個人學術的進步,更是帶動整個音樂分析學學科的深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