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菊芳 全國政協委員 奇正藏藥董事長
本刊記者/郝祥平
讓我國龐大的農村人口就近享有基本醫療服務和疾病診治,是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根本目標,也是健全農村分級診療體系的一項根本任務,關系到醫改的最終成果。但廣大農牧區村醫的現狀是,越是偏遠欠發達地區,越是缺醫少藥的地區,村醫受專業教育程度越低,且沒有像樣的醫療設施條件,當地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也比較常見,小病拖成大病也是常見病、高發病的原因之一。基于這種狀況,已有一些民間組織和慈善組織投入資金和人力自發地在偏遠和民族地區捐建傳統醫學校,培養鄉村醫生,捐建比較完備的診所,這是社會力量舉辦公益性基層醫療非常好的方向,是慈善事業為身處困境者提供社會關愛和溫暖的具有時效和長遠價值的項目,也是中國式辦法解決國民醫保這一世界性難題的途徑之一。
但是,這些民間機構捐建的診所在一些地區(即便在邊遠地區)不能被列入基層醫療體系,因此不能進入新農合的報銷體系,村醫也不能享有國家補助和地方補助,使捐建者長期負擔村醫費用和設施更新費用,影響捐建者繼續擴展項目的積極性。另外,捐建診所的村醫即便醫術較好、鄉民認可,但診所不能報銷藥費,無法吸引更多的村民前來就診,不僅限制了村醫的收入,而且也影響了基層醫療機構的公平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奇正藏藥董事長雷菊芳建議,由國家衛計委在相關基層醫療機構體系建設中明確將民間組織和慈善基金機構捐建的鄉村診所一并納入,并給予這些診所新農合報銷的公平待遇,對符合條件的村醫也一視同仁,讓其享有國家補貼和地區補貼。另外建立鄉村醫生準入標準和考核體系。未來幾年和幾十年,村醫的人數會逐步增多,社會力量的捐贈也日益壯大,這將是可喜的局面。因此,應該制定村醫資格準入辦法和年度考核辦法,使鄉村醫生成為一個能進能出的動態體系,那些不具備良好醫術能力的應予以淘汰,不能將體系內村醫又搞成鐵飯碗、大鍋飯,應靠每年上級部門組織的專業考評和鄉民對其診治能力和服務態度的認可(如以每年治療服務人數來比較和認定),使其靠能力享有村醫應得的補貼和職業尊重,同時產生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動力。

雷菊芳委員還建議,國家衛計委應出臺鼓勵民間組織和慈善機構到鄉村、到民族地區捐建診所的政策;同時應設立社會捐建基層醫療的表彰專項,向全社會傳播中國式、民族化鄉村辦醫,健康全民的理念和價值,表彰其中的優秀項目和案例,形成面向基層和扶貧地區治病濟困的社會風尚,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