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市科協
北京市科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按照中國科協關于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的總體安排,努力服務提升首都創新能力,助力企業創新發展,積極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
全國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工作始于2003年,隨后多省市陸續開展院士專家工作站試點工作,初見成效。2009年,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北京市科協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圍繞企業創新需求,匯聚和引導院士專家等高端智力資源向基層聚集,推動在企業和事業單位,特別是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工作站建設穩步發展,呈現良好勢頭。2009年5月,燕山石化率先成立了北京地區首家“院士專家工作站”。截至目前,市科協已推動成立了60個“院士專家工作站”(以下簡稱工作站),6個“院士專家服務中心”。工作站在注重質量的同時,數量穩步增長,已經從調研籌備、初創引導成功過渡到規模擴張和制度完善并重的關鍵時期。
二是工作站集中于戰略性新興產業。60個企業工作站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節能環保,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領域有17個工作站。
三是工作站分布于大多數區縣,集中于高新產業密集區。60個工作站分布于全市11個區縣(其中海淀區25個,大興區9個,豐臺區10個,朝陽區6個,東城區2個,昌平區2個,順義區2個,西城、通州、房山和石景山區各1個)。
院士專家工作站通過引進院士及其團隊建立協同創新機制,為企業技術決策把關定向,幫助企業排解技術難題,引領培養創新人才,迅速提升研發水平。
60個工作站6個服務中心,共引進院士117位;進站院士包括中科院院士2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89位、兩院院士2位,外籍院士1位。所服務的行業涉及石化、航空儀表、鋼鐵、醫療、能源、現代農業、生物醫藥、衛星遙感、物聯網、云計算、礦石開采等領域,推動了150項創新技術在企業中的研發和運用。
截至2013年11月,全市工作站共申請專利1347項,獲得專利授權632項;為建站單位帶來約357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和9200萬元的間接經濟效益,推動構建并完善了科研及產業資源對接機制,優化了北京創新資源平臺。
工作站作為促進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有效載體,在受到企業的歡迎的同時,更是得到了院士專家的贊賞。建站企業提供了比較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選派了企業內部優秀的科技人員參與工作站管理,相比社會上眾多的引智活動而言,科協系統建立的工作站工作踏實、放心,有可靠性。進站專家保羅生物科技園的鄧子新院士、建材總院的徐德龍院士和方正國際的王越院士都表示,愿意借助科協工作站平臺,引進、提煉、孵化項目,實現更多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

工作站圍繞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引入院士及其專家團隊,將外在的科研力量與企業已有的技術力量、生產條件進行了整合和優化,通過聯合攻關形成科技成果,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益與較大的社會效益。
工程院彭蘇萍院士與神華集團合作的神東礦區現代煤炭開采項目,著力于生態脆弱地區大型礦井開發關鍵技術研究,將為我國60%的煤炭開采地區探索資源與環境和諧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北京二十一世紀科技公司依托進站的3名院士及其團隊,圍繞空間信息服務產品研發等國家重大專項攻關,完成了國家863計劃“小衛星遙感測控一體化運營技術”開發建設,首次實現了國內遙感數據的出口創匯,獲得經濟效益650多萬元。
創新資源在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之間分布不均勻現象十分突出。兩院院士是各領域的頂級專家,也是領軍人物;他們既可以身先士卒攻克難題,也可以統籌調度,為企業發展充當“橋梁”和“紐帶”,協助企業對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北京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
孫燕院士常年從事腫瘤內科的臨床治療和實驗研究,身兼中國癌癥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WHO癌癥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等數職,是內科腫瘤領域的泰斗之一。在他的參與協調下,京衛醫藥科技集團成功開展了抗腫瘤臨床免疫學研究,獲取生物技術多肽及單體藥用研究等多項成果。李正邦院士同時是鋼鐵研究總院和北重汽輪電機公司兩家單位的進站專家。當北重汽輪電機自主研發660MW超超臨界汽輪機高溫材料時,李正邦院士牽頭帶領鋼鐵研究總院、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北京京城機電控股公司中央研究院和北重汽輪電機這幾家材料產業鏈上的重點單位,各盡所能開展合作,進行項目攻關。
建立在科技人員身邊的工作站,在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促進了企業科技人才的成長和培養,成為院士專家團隊和企業共建的創新基地。
由院士專家“領銜”,帶領企業科技人員參與重大課題的研發,在實踐中培養人才是工作站的特色。位于豐臺園的旭陽化工集團就組織了140多名員工參與到王佛松院士等領銜的全生物基PBS降解塑料項目中。請院士專家“講學”、“辦班”,針對企業科技人員的知識能力現狀,有目的地開展各類專題講座和研討活動,已經成為很多工作站的一項經常性工作。京蒙干細胞公司每年一次的“細胞治療研討會”在院士工作站的支撐下,越辦越火,具有了較大的國際影響力。有的建站企業還利用院士專家的科技資源,與他們簽訂人才培養協議,把企業科技人員選派到院士專家所在單位,進行定向或委托培養。
務求實效始終是北京市科協一直倡導的建站原則,根據北京實際情況制定推動工作方案,合理設置建站標準,防止盲目追求建站數量,努力提供科協特色鮮明的服務。
企業有效需求是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立的前提和基礎。市科協調研后認為,北京建站要做好布局謀篇的工作,首批建站企業應選擇基礎較好、行業影響力較大、企業需求較強的企業。對每家申請建站單位,本著對企業和專家雙方負責的態度,市科協認真調研核實企業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難題,有針對性地邀請院士專家及其團隊,及時協調合作過程中出現的矛盾。
為滿足不同規模、不同領域、不同性質單位的創新需求,市科協不斷創新工作站方式,工作站中,既有建立在企業的,也有建立在事業單位的(如安貞醫院);6個院士專家服務中心中既有為區域及園區各類企業服務的朝陽區院士專家服務中心、亦莊經開區院士專家服務中心和豐臺園院士專家服務中心,也有專為工作站服務的海淀園院士專家工作站服務中心,還有為委辦局下屬單位或集團內企業服務的北京市交通委院士專家服務中心和中國醫藥集團院士專家服務中心。豐臺園院士專家服務中心立足科技園區創新企業密集的特點,為已建站的企業和不具備建站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服務。通過組織交流、研討、調查等各種途徑,準確掌握企業在技術研發、技術革新、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難題,由院士專家給予針對性指導,彌補了院士專家工作站對中小企業覆蓋不足的欠缺,推動創新型中小企業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活力。
為規范管理,突出實效,市科協注重工作站運行狀態和成效,健全服務措施。一是對企業建站工作提出基本要求,強化企業領導重視,引導企業為工作站提供必要的人、財、物等保障條件;二是協助企業做好工作站工作規劃,建立相應的內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工作站運行機制;三是指導企業與院士專家簽訂技術服務協議,做好跟蹤服務,掌握工作站的實時動態,為工作站的良好運行、發揮作用打下牢固基礎。
經過4年多發展,北京市工作站工作已逐步建立了由市科協牽頭,中關村管委會、市知識產權局等多單位參與,各區縣科協協同配合的工作體系。通過廣泛聯合、分工協作,初步實現了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擴大了院士專家工作站服務的對象、領域,形成了從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成果保護到轉化應用的一體化服務模式,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了較為全面的支持和保障。
考慮到中關村在首都自主創新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市科協與中關村管委會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并通過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整合人才、技術、信息等創新資源,與中關村創新需求對接,全力為園區企業開展創新提供綜合性服務。制定并印發《關于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所屬園區企業加強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的意見》,建立完善的工作程序、合理的分工合作機制、科學的評價體系,大力推進園區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建立及發揮作用。面向中關村各產業聯盟、重點企業以及協會商會等,依托工作站平臺,發掘和培育一批有潛力和發展前景的孵化項目。
實踐證明,院士專家工作站是政府(科協)搭臺引導、院士專家與企業互利合作進行科技創新的有效形式。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對于提高建站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對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服務北京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增強首都科技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發展特色,加快首都創新體系建設戰略步伐具有重要意義。院士專家工作站正逐步成為市科協服務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一項新的品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