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
摘 要:本文以農戶行為理論、地租理論、區位理論和區位經濟發展輻射理論為基礎,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分析農戶宅基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宅基地;流轉意愿;農戶
一、基礎理論
(一)農戶行為理論。學者波普金認為農戶是理性的個人或家庭福利的最大化者,并表示這里的“理性”是意味著,農戶個人根據他們自己的偏好和價值評估他們選擇的后果,然后做出他自己認為能夠達到他最大效用的選擇方式,該理論是強調的理性動機。按照這一命題,我們可以這么說:當農戶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就會表現出理性行為,有效利用自己身邊的資源進行配置并合理利用,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
(二)地租理論。杜能指出距離城市遠近的地租差異即區位地租或經濟地租,是決定農業土地利用方式和農作物布局的關鍵因素。赫德在1903出版了《城市土地價值原理》。他認為隨著城市的發展,與城市距離較近、質量較差的土地將逐步被利用,距離城市較近的土地會產生較大的效益,較遠的土地沒有效益。伴隨著經濟的更進一步發展,距離較遠的土地慢慢開發利用,促使距離城市較近的土地租金增大,而導致距離較遠的土地的租金出現,而此時更遠距離的土地尚無價值,以此類推。
(三)區位理論。區域經濟增長是一個多要素共同作用的過程,對于經濟學而言,主要關注勞動力、資本及制度政策等因素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對于某區域經濟發展而言,土地因子永遠是影響經濟增長最重要的,不容忽視的因素。空間是經濟活動的載體,區域經濟發展最基本的生產要素都是由土地資源來支撐。人們對土地資源的使用方式一般可以用兩種方式表現出來,第一種是人類進行勞作的對象。第二種是人類日常的空間活動和生活場所。所以可以說,交通條件的優劣狀況影響著土地利用和發展現狀,直接影響著區域經濟活動的發展和效益。
(四)區域經濟發展輻射理論。輻射理論是指現代化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發展較快的地區與水平發展較慢的地區進行人才、技術、市場、資本等要素的交換和流動,以及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傳播,以現代化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思想觀念替代與現代經濟發展相反的舊習慣勢力,從而加快資源的配置效率,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對某區域輻射的程度和速度與兩者之間的關系和距離有關。
二、宏觀影響因素
(一)經濟發展。由區域經濟發展輻射理論可知,鄰城鎮經濟影響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農戶宅基地流轉意愿。一般來說,城鎮經濟發展程度高,農戶宅基地流轉的意愿較高,城鎮經濟發展程度低,宅基地流轉意愿較低。經濟發展程度可用人均收入衡量。
(二)社會因素。伴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大量人口進行轉移,導致農村大量宅基地閑置,而與此對應的是其他建設用地日趨緊張,以此引起宅基地流轉的需求;其次農民對現代生活所需要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有了產生遷移城市的想法, 去享受高水準的教育、醫療和服務等,當在各方面條件都成熟時,農民就會選擇定居城市,進行生活,對宅基地依賴性降低,進而會有流轉宅基地的意愿;而農村清新的空氣和環境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去休閑度假,以致可能引起宅基地流轉,綜上可以看出,宅基地流轉存在潛在市場,基于農戶行為理論,農戶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產生流轉意愿,而大量宅基地需求會增加農戶宅基地流轉意愿。
(三)城鎮化和工業化。基于區域經濟發展輻射理論,工業化與城鎮化體現在農村勞動人口和社會生產力匯聚在城鎮的過程,可以用非農業人口占城鎮社會總人口的比重表示, 城鎮化率越高,說明其信息化程度、現代化程度、工業化越高。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一方面,農民與土地之間的關系開始發生變化,農戶不再依賴土地,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就業開始城鎮化,人口聚集到經濟發達地區,較大的人口流動轉移引起市場上宅基地潛在需求,引起城鄉結合部流轉市場活躍,增加農戶宅基地流轉意愿。相反,若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度低,城郊結合部潛在市場不活躍,農戶宅基地流轉意愿低。
(四)制度約束。當地土地制度政策影響農戶宅基地流轉意愿。對于不同區域而言,當地的制度政策影響到農戶宅基地流轉意愿。在我國,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歸集體所有,而我國農村集體分組、村、鎮,因此我國農村大多以村、組為單位對土地進行流轉。根據資料顯示; 我國農戶土地的轉讓范圍主要是村內小組內轉讓形式。小組內轉讓的比例為80%,而村內不同小組之間農戶土地的轉讓比例為15%。當本村村民出去務工的人數較多,外地的生產大戶很難進入到本村或者是本區域的土地流轉市場,那么就會出現本村的宅基地大量荒廢、無人管理的現象,對于農戶而言,其宅基地流轉意愿比較低。相反而言,如果制度政策土地進行流轉,流轉市場比較活躍,農戶宅基地流轉意愿就比較高。
(五)交通條件及其他。根據地租理論和區位理論,兩個區域之間的交通發達程度影響運輸成本。如果交通越發達,成本越低,則其合作效率就越高,那么本區域資源更能夠被合理開發利用,就能夠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提供更有利的條件。在農村,如果改善村莊周圍交通條件,農戶進城務工或者說和外邊世界交流更為方面,則村莊經濟和個人收入水平得以提高,生活得以改善,而對此農民建新房的想法也相應地發生了改變。為了生活更為便利等原因,一些相對于交通便利的公路干道附近成了農民建房選址的最先考慮的地方。再者交通相對便利的宅基地能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農戶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來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會在這些位置將閑置的宅基地進行流轉。一般來講,距離城市越近的位置,用地的矛盾更為強烈,宅基地流轉的經濟效益更高,因此農戶會對宅基地流轉產生較高意愿,相反,距離城市較遠,農戶宅基地流轉意愿較低,影響農戶流轉意愿的還有當地路況程度,一般如果路況好,則交通較發達,進而影響交通運輸成本,影響農戶流轉意愿。
(1)農戶因素。基于農戶行為理論,農戶作為一個理性人,追逐行為利益最大化。所以對于農戶而言,自身特征對宅基地流轉意愿起著較大作用,其中主要包含農戶文化水平、農戶從事的職業類型、農戶個人性別及年紀等。我國現在處于農村經濟發展、城市經濟建設時期,農村中大多數人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更愿意進城做一些與土地無關的工作,只有留在村里的少量人依靠著土地,從整體上來看,宅基地流轉意愿較低。宅基地流轉意愿意愿受農戶教育水平的影響。一般來講,農戶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前往經濟發達地區就業的機會就越大,自身享受到的舒適度就越多,滿意度就越高,留在城市的概率就大,那么他對土地依賴程度較小,有較高的意愿期望。相反,農戶所受教育程度越低,且缺乏一般技能,在城市很難獲得就業機會,則待在村里的概率越大,如果流轉,會考慮以后生活問題而有較低的意愿。除了這,從事不同職業的農戶,對宅基地流轉意愿也不同。一般而言,從事有關農業生產的農戶,對于宅基地流轉,有比較低的宅基地流轉意愿;從事非農業就業的農戶更加傾向于宅基地流轉,宅基地流轉意愿較高。
(2)農戶家庭因素。在農村,一般都是農戶作為一個家庭而存在的,基于農戶行為理論,農戶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通過家庭特征可以直接表現出來,其主要特征包括家庭人口及非農業人口數量、農戶及家庭人口從事職業、家庭收入及收入來源、農戶收入等。一般而言,對于一個農戶家庭,如果收入比較高和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于非農收入,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大多數會選擇在城市里面買房子,宅基地的依賴程度變小,則宅基地流轉意愿較高。農戶家庭人口數量大,子女較多,家庭負擔較重,若宅基地流轉,會考慮流轉以后全家人以后生活問題,則宅基地流轉意愿較低。相比較而言,若農戶家庭人口數量小,流轉意愿較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