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開始生效,我國終于有了關于規范旅游行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法律。旅游法的實施對旅游行業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本文從旅游行業的不同角度加以解讀和分析。
關鍵詞:旅游法;旅游行業;影響
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以下簡稱《旅游法》)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開始生效,我國終于有了關于規范旅游行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法律。該法采取了綜合立法模式,整合旅游產業各要素和旅游行為的全鏈條,構建了政府統籌、部門負責、有分有合的旅游綜合協調、市場監督、投訴處理等制度,涵蓋了促進(經濟法)、管理(行政法)和民事(合同)三大方面不同性質的法律規范。《旅游法》的實施對旅游行業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本文從旅游行業的不同角度加以解讀和分析。
一、《旅游法》出臺的背景
進入21世紀,旅游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過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國。“十一五”期間我國旅游業飛速發展,在投資規模上,全國“十一五”開發的大型旅游項目達12697個,未來我國旅游需求也將持續快速增長,到2020年,中國入境旅游人數將達到2.1億人次;國際旅游外匯收入580億美元,國內旅游收入2500億美元,總收入將超過3000億美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8%~11%。
雖然旅游業行業炙手可熱,但是目前我國旅游市場不正當競爭問題比較嚴重,損害了旅游者和經營者合法權益,迫切需要制定《旅游法》明確一些基本法律規范和旅游合同特殊規定,建立和改進旅游與相關行業管理的協調機制。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就啟動了旅游法立法項目,國務院相關部門于1982年開始著手旅游法起草工作,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在1988年都確立了旅游法立法計劃。但因當時我國旅游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有關方面未就旅游法立法領域的一些重點問題達成共識,旅游法草案未能獲得提請審議。
現階段,旅游行業成為我國服務產業中的龍頭行業,成為國家及地方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手段,數十年的發展歷程為旅游法的出臺奠定了現實基礎,可以說,《旅游法》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自2012年8月《旅游法》草案在網上公布征求社會各界意見以來,社會各界就對這部法律的制定與實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社會各界紛紛建言獻策,促進了草案的不斷完善。從最后形成的正式文本來看,社會公眾的很多建議均已反映在法律條文中。如法律中關于強制購物的條款、關于團費的內容、關于景區接待游客的條件與容量、關于發生不可抗力條件下雙方的責任分擔等。
《旅游法》的頒布,是中國旅游人幾十年的期盼,更是人民群眾生活權利的保障。《旅游法》有利于旅游行業持續健康的發展,使旅游者的合法權利得到保障。旅游法從國家層面來立法,以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為宗旨,明確各方權利、責任,旅游者和經營者的維權、政府部門的監管執法都將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中國旅游業將進入依法治理、依法維權的新時代。
二、《旅游法》的實施對旅游行業的影響
在《旅游法》沒有頒布之前,指導和規范旅游行業發展的只是旅游相關的政策和法規,沒有一部強制性的法律來約束我國正在快速發展的旅游業。
正因為如此,我們國家的旅游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旅行社對導游的不公平對待、導游欺騙客人或者是強制性要求旅游者購物消費、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民族風俗不尊重等問問頻頻出現,但是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旅游法》的頒布實施,勢必對旅游行業的規范、健康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對旅行社的影響
1.有利于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根據《旅游法》第35條規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價組織旅游活動,誘騙旅游者,并通過安排購物或者另行付費旅游項目獲取回扣等不正當利益。旅行社新的報價方式將趨于統一,零負團費等做法將被市場遺棄,旅游產品回歸旅游本質,質量更有保證。所有的旅游產品,將以不加點、無自費、不指定購物這“一價全包”的形式體現。購物店、自費項目是旅行社零負地接的根基,《旅游法》將旅行社的原有的盈利模式打破,如果旅游產品價格增加,而服務的數量不變,就導致游客在產生選擇障礙,降低購買旅游產品的欲望,從而導致旅游者數量的下降,進而致使旅行社的利潤下滑。但長期看對于當前的旅游亂象而言,《旅游法》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維護”市場秩序,更有利于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避免旅行社采取不考慮旅游產品質量的低價競爭現象,長期將對旅行社是利好的。
2.有利于旅行社規避風險和可持續發展
《旅游法》第35條第三款關于旅行社違反購物強制性規定后果承擔的規定、第67條關于旅行社及其履行輔助人已盡合理注意義務仍不能避免的事件視同不可抗力處理的規定、第68條關于因旅行社或其履行輔助人的過錯導致旅游合同解除需承擔游客返程費用的規定、第74條關于旅行社受托代訂(含自由行)業務旅行社有過錯才承擔責任的規定等,建立了旅行社的過錯責任歸責機制,使旅行社基本擺脫了《合同法》總則所訂立的凡合同違約均須承擔嚴格責任的制約,從而使旅行社在旅游糾紛中不用再承擔無限責任,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一些不可抗因素造成的風險,給旅行社營造較為寬松的經營環境,有利于旅行社的可持續發展。
(二)對導游的影響
1.正當權利有了法律保障。
在《旅游法》共計 10 章 112 個條款中,明確提及“導游”的條款多達 14 項,占到了 12.5%的比例,從中可以看出導游工作在旅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14 項條款對導游員的準入條件、工資收入、與旅行社的利益分配以及導游工作中的權利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方面都做了明確的規定。《旅游法》的實施理順了導游管理與《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的法理關系,把導游員的職業活動置于法律保障之下,使導游行使正當權利有了法律依據。endprint
2.收入受到沖擊。
《旅游法》第 35 條規定“旅行社不得指定具體購物場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費旅游項目。與游客協商一致或應游客要求,旅行社也可以選擇旅游目的地、主要面向當地社會公眾服務的商業區,安排旅游者購物,但不得通過這些活動獲取回扣等不正當利益。”《旅游法》實施前,返點和提成是導游的收入來源之一,有的甚至是主要收入來源,該規定將直接導致這部分隱形收入消失,對于絕大多數導游而言,收入在短期內大幅減少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隨著旅游產品品質的提升和游客數量的增加,導游的收入將趨于穩定、合理。
(三)對酒店的影響
《旅游法》對酒店行業影響最大的條款應該是第五十條:旅游經營者取得相關質量標準等級的,其設施和服務不得低于相應標準;未取得質量標準等級的,不得使用相關質量等級的稱謂和標識。《旅游法》對酒店行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確保了服務的誠信和質量。
目前國內酒店自稱“超五星級”、“六星級”、“準*星級”的現象普遍存在,而一些所謂“精品酒店”也缺乏業內公認的衡量標準。另一方面,“飯店”、“酒店”、“旅館”、“賓館”等的不同稱謂,也使得國內酒店行業缺乏統一的管理,因此,《旅游法》的這條規定將在很大程度上對規范酒店業的標準等級評定起到積極作用。
《旅游法》實施初期,旅游產品合同價格的增加及自由出行比例的增加,將為經濟型酒店帶來更多客流。不同于星級酒店的旅游社團體接待業務,經濟型酒店多以商務差旅和自助游的散客為主。《旅游法》規范了旅游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游客出行,對經濟型酒店行業而言是利好消息。
(四)對旅游者的影響
1.旅游者享有消費知情權
《旅游法》規定旅游者在出團前對所有的行程內容、服務標準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并以合同的方式清晰約定。因此,市民在選擇旅行團時,即可通過團隊行程,清晰了解計劃參加團隊的游覽內容、時長、接待服務標準,并作出對比選擇。同時,游客在旅途中隨時可以根據《旅游法》的規定,監督旅行社的接待細節,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例如,新法第35條第三款規定,若旅行社在組織、接待旅游者時,指定具體購物場所,或安排另行付費旅游項目,旅游者有權在旅游行程結束后30日內,要求旅行社為其辦理退貨或先行墊付退貨貨款,或者退還另行付費旅游項。
2.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須履行相應的義務
針對近年來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出現的不文明行為,《旅游法》對于旅游者文明出行也作了規范要求。旅游者需要提高自身素質,在旅游活動中需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愛護旅游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遵守旅游文明。旅游者購買、接受旅游服務時,應當向旅游經營者如實告知與旅游活動相關的個人健康信息,遵守旅游活動中的安全警示規定。出現糾紛的時候,不得損害當地居民的合法權益,不得干擾他人的旅游活動,不得損害旅游經營者和旅游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
總之,《旅游法》的頒布實施,將對中國旅游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是,一部法律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旅游活動利益相關方在認真貫徹落實《旅游法》的同時,政府還需要根據實踐中反饋出來的情況,制定相關的司法解釋,并在適當的時候對法律條文進行及時的修訂,與時俱進,為我國從旅游大國走向旅游強國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李 剛.《旅游法》實施對導游員的影響.經濟研究導刊 2014.3
[2]史秋霞.論《旅游法》中對旅游者的幾點人文關懷.旅游管理研究.2013.11
[3]王元鳳. “旅游亂象”法律治理之我見—談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草案).商情201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