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玉鳳
摘 要:語文教學要突出人文內涵。在語文課程中處處都有人文色彩,浸透人文精神,體現語文學科的本質。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文化;審美;滲透
在高中語文的課堂上教師應將語文人文化,使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語文水平共同提升,并且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和精神的升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教師應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及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
一、以綱為綱,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編入語文教材的課文都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身為一名教師,應注意把握課文中的人文性,將文章抽絲剝繭,帶領學生了解寫作背景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以此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例如,教師在教學中教育學生反對戰(zhàn)爭珍愛和平,增強學生對戰(zhàn)爭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反戰(zhàn)意識,就應在教授相關文章時引導學生了解戰(zhàn)爭的災難性和毀滅性,讓學生明白和平的珍貴。如教授《安妮日記》一文時,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再告訴學生應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結合《最后的常春藤葉》《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我有一個夢想》教育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祖國,堅持夢想。教師在教導學生如何寫作的同時也應增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導學生成人比教導學生成才更為重要,教導學生成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寫作教學中循循善誘,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學會做人的道理。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將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從生活的點滴中尋找寫作素材。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考和表達水平,還能使學生在作文做人的同時感受人文教育。
二、以本為本,在作品賞析中感受人文精神
好的文學作品總是具有深刻的內涵,能刻畫出作者所處時代的真實面貌。讀者在閱讀這些作品時得到的不僅是美的享受還是一種精神的升華。而語文的學習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感受語言文字魅力,在語文世界中遨游,最后得到身心蛻變的過程。語文教師教授語文時若是運用形而上學式的教學方法,一味地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分析理解,那么便會使原本鮮活生動的文學作品失去生機。教師應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使學生保持自身單純的同時與文學之魂融為一體。當學生認真閱讀一篇好的文章時,他們會很快得到文字對心靈的灌溉。如果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只是大概地通讀一遍,就只能看到蘇軾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而不會發(fā)現蘇軾借對古代戰(zhàn)場的憑吊,隱諱地表達了自己一腔抱負無處抒發(fā)的憂憤之情;學習李后主的《虞美人》時,學生可能只明白其中作者的悲苦憤慨,深入鑒賞后才會發(fā)現悲涼掩映下的悔恨之意;學習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時,學生開始只能看出作者對劉和珍的悼念,品味之后方能體會作者對“雖殞身不恤”卻“奮然而前行”的勇士的歌頌。
三、陶冶情操,引導學生建立美好人性
歌德說過:“外貌美只能取悅一時,內心美方能經久不衰。” 青年人應該陶冶美的心靈,塑造美的形體,追求美的生活,創(chuàng)造美的未來。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江南的冬景》就是一篇能陶冶學生情操的文章,閱讀這篇文章,學生能從字里行間中得到美的啟發(fā)。得到美的啟發(fā)之后,課本開始帶領我們走上美的道路,并引導我們欣賞沿途的風景。如《鳥啼》中具有詩歌意象和哲理意味的美;《荷塘月色》中月夜荷塘的自然美……由此可見,美的身影在語文中是隨處可見的,如小說中情節(jié)跌宕起伏緊扣心弦的美,詩歌中對仗工整韻腳和諧的美,記敘文中描寫得當詳略結合的美,議論文中論點鮮明結構精巧的美。除此之外,其它體裁也有其特別的美感,這一切的美構成了美的世界。語文中的美能給學生美的感受,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在我們閱讀這些文章時便會受到作品的感染,使我們脫離低級趣味擁有更高的理想追求,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去追求美的生活,創(chuàng)造美的未來。
四、浸透人文,把握教材的人文元素
人文性是現行高中語文教材比之以往教材的一大重點變化,高中語文書的排版更是表現了人文性,把學生思想教育和情操陶冶放在了重點位置。創(chuàng)設了 “珍愛生命”“和平的祈禱”“歷史的回聲”“慢慢走,欣賞啊”等專題,給學生一次對生命的思考。有這些優(yōu)美并富有內涵的作品為鋪墊,教師只要能把握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在課堂中浸透人文就是非常簡單的了。如理解《假如還有三天光明》這篇文章時,應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寫作目的,通過這些內容明白作者對常人都擁有的視覺的渴望,從中感悟出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在學習蘇洵的《六國論》時,要理解的是作者對當權者的告誡意圖;在學習張溥的《五人墓碑記》時,應體會的是作者對五位烈士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歌頌。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仍有“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雄心壯志。李清照獨自守著窗兒,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悲痛愁苦。要是教師無法把握教材中的人文元素,那么,將人文思想浸透在語文教學中就無法實行了。
總之,浸透人文是高中語文的教學目標。身為教師只有將人文教育與課堂教育結合在一起才能突出語文的特殊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彰顯學生的自身性格,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并展現出高中語文的教學本質。
參考文獻:
[1]農尚仁.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的探討[J].語數外學習,2012(12).
[2]付清蓮.論高中語文教學之人文精神構建[J].理論經緯,2013(9).
[3]李山林.人文精神的內涵與人文教育的實質[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2(1).
(江蘇省高郵市界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