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鋒
早在八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教學做合一”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教學理念,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教書育人的科學途徑。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學習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踐行 “教學做合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教師的“教”必須由“做”來指導
“做便是教,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教學做合一”,就是要注重與時代、與社會、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小學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強,且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特點的課程,因此,只有從學以致用的角度出發,從社會生活實際出發,無論是情境設計,還是任務設置,都深深打上社會發展的烙印、生活實際的烙印。緊密與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學生才能被吸引,學習積極性才會被調動,從而讓他們真正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以年初的昆明火車站暴恐事件為例,我們是通過什么渠道快速獲得暴恐事件的信息以及最新發展動態,我國政府又如何迅速作出應對和反應,事件的處理和善后有哪些有力舉措,我們在震驚和強烈譴責這種反人類罪行之余,除了提高自身反恐意識、安全意識外,我們還能做些什么。(不傳謠,不信謠,不煽動民族對立等等)這一切都離不開信息技術課程中關于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和表達的了解和學習。因此,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結合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感受信息對生活、學習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形成善于發現信息、主動獲取和篩選信息并積極參與到信息活動中來的意識,同時也讓學生自主地去思考,進而實現“教學做”的統一。
二、學生的“學”也必須由“做”來實施
“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那學生的“學”要如何通過學生“做”來實現呢?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最常見、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和本質其實就是陶先生“教學做合一”這一教學理念在課堂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和運用。所謂“任務驅動”,也稱為任務型學習,它是指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以若干個具體任務為中心,通過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學習基本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學習實踐活動 。
陶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核心思想是:“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對于小學生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不可或缺的有效教學模式。它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具體任務的驅動下,由易趨難,由簡入繁,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從而循序漸進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例如,我們課題教學中設置的任務可以是畫一張節日賀卡,也可以是一期圖文混排的電子小報,或者是一份精彩的演示文稿,學生在高亢的學習情緒下,一邊動手操作,一邊積極思考,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和自學能力,在課堂學習中,教師只要略加引導,學生便會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基于陶先生這種教育理念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它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 。
三、課堂評價依然必須由“做”來決定
一般而言,一堂課的評價是由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互通并存的,而評價考量的核心必須以是否做到了“做是學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為原則和標準, 所有課堂參與者都參與進來的這種多元化評價,不是簡單地去評判哪個作品(做法)好,哪個作品(做法)不好,否則就很可能扼殺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禁錮他們的思想,讓他們對評價結果不假思索地去接受。課堂評價也不是要給學生下一個精確的結論,更不是要給學生一個等級并與他人比較,科學的課堂評價應該要對學生“做”的動態過程進行一個很好地回顧,是要在一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對“做”進行評價,多看到他人的長處和優點,進而彌補自身之不足,它更多地是體現了對學生的關懷、關愛和關注。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這一質樸的教育理論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作為一種具有標桿意義的教學理念,是在啟示我們,教學做是一個整體,是教學做相結合或相統一的活動,三者密不可分。把陶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思想與信息技術教學相結合,不僅能從理論高度指導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實踐,更能彌補教與學的互動中存在的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實踐處在脫節狀態的弊端,從而使我們的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得到更快速、更健康、更和諧的發展。
(江蘇省南通市五里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