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娟
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教學過程中每個細節的處理,體現著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教學智慧以及自身的文化底蘊。因此,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要加強對細節的關注,聚沙成塔,提升教學效益。
一、緊扣課堂細節,在細致地觀察中提升效益
課堂教學的細節首先從課外入手,作為一名教師,走進課堂首先要關注學生的身體狀態和精神氣質,用自己和善的面容去關照每個學生的表現。尤其初中生,他們已經不再像小學一樣能夠直接主動表現出來,需要教師進一步細致入微地觀察,才能獲取第一手的感知信息,為自身課堂教學的實施開展奠定基礎。
例如,一位特級教師在進行公開課教學時,當班級的學生剛剛入座之后,這位教師就在上課地點圍繞著孩子轉了一圈,還不時與部分學生進行口語交談。巡視中,這位教師發現最后一排的一個學生是單獨坐的,沒有同桌,于是和藹可親地對他說:“沒有同桌,你別覺得孤獨,只要你肯于舉手,老師都會讓你發言。好么?”果然,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上課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師也非常守信,給予了學生很多機會。
教師對學生的關注,使得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非常和諧,一次細節的體察決定了一堂精彩紛呈的課堂。
二、緊扣情感細節,在激發情感中提升動力
第惠多斯曾經說過:“教育的本質不在技巧,而在喚醒和激勵。”的確,任何一個生命個體都有努力向上的欲望和要求,但也都會有停滯不前的懈怠。初中生由于心理逐漸成熟,已經不再具備小學生那種與生俱來的表現欲望,更多的思考要通過教師的激勵才能迸發出來。而教師對初中學生激勵,其實往往就蘊藏在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時,教師的問道:“課題為什么要將這兩個地點融入其中?作者有著自己怎樣的考慮?”當還有不少學生陷入沉思時,一位同學已經脫口而出:“魯迅想以百草園的快樂與三味書屋的無聊進行對比,揭示舊社會的私塾對兒童天性的扼殺。”這位同學不僅問題看得深刻透徹,而且具有較高水準的表達能力。于是,教師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并贈送了魯迅的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學生如獲至寶,受到了極大的精神鼓勵,在之后的課堂學習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正是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細節的留心與把握,才鑄就了這一段精彩的課堂經歷。
三、緊扣設計細節,在創造思維中提升效益
創新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個人才華和能力的重要體現。而作為語文教師,千萬不能總是守著以往的經驗,而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進行全面設計,讓每一次設計都體現著絕對的精神情懷。而對于傳統設計中較為出彩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相關細節的微小變化,改變慣有的思路和視角,讓原本乏味的內容變得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學《松鼠》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各種松鼠的圖片,它們形態不同、外形不同,讓學生感知松鼠,對教學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執教者為什么不選用一個典型的松鼠形象,而選擇如此之多的松鼠圖片呢?在之后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課文的寫法進行言語實踐,教師再次出示這些圖片,讓人不禁敬佩:教師的用意不僅僅在于運用圖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整體感知松鼠的外形,讓學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松鼠的外形特點。更重要的在于,為此處的隨文練筆實踐奠定基礎。
乍一看,這樣的設計只是為了在課前讓學生活動身心,調節氣氛的。但隨著課堂教學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看圖根據課文的寫法學以致用的環節出現時,教師的用意就顯得十分明顯。看似漫不盡心的課前熱身,卻為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和思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四、緊扣生成細節,在靈活調控中提升效益
教師課前精心設計屬于課堂教學的預設范疇,但即便再精心的預設也不能替代課堂教學的全部。因此,教師要努力構建好課前預設與課中生成之間的關系,將課堂教學中臨時性生成的細節內容,轉變成為學生的內在資源,從而通過教師自身智慧和藝術化的點撥,從一個教案忠實的執行者變成踐行師生互動的調節者。
例如,在執教《故鄉》時,有學生提出了跳魚怎么可能會有青蛙似的兩只腳呢?這個問題初步看來與課文中的內容毫不相干。但是,執教老師卻利用這個問題的不著邊際引導學生感知閏土的無所不知。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學生的生活閱歷還不夠廣泛,而以這樣心態感知這樣的內容時,就可以作為對比引導學生重新看待文中的閏土形象。從而感知鄉土中走出來的閏土具有多么廣博的見識,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文本人物的體驗。
教師正是扣住了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的質疑這一生成性資源,為之后的課堂教學營造出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實現了效益的提升。
語文課堂內容豐富繁雜,教學藝術博大精深,但不管如何都是由每一個富有價值的信息組成的。只有在每一個細節中緊扣教學價值點引導學生不斷體悟,才能真正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