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旭
新課程改革倡導打造高效課堂,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給學生多創造自主探索、自主發展的空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認為,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首先要從作業開始,教師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應遵循“以生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學生在作業過程中樹立自信,實現自我,得到發展。因此,優化作業設計便成了語文減負的必然趨勢。
一、注重趣味,激發熱情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究真理的欲望。”興趣是學生求知的動力,它可以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在語文作業設計中,應該首先注重其趣味性。傳統的作業枯燥乏味,機械地抄寫訓練讓學生感到厭煩,且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富有趣味性的語文作業,正好迎合了小學生的心理,使學生產生實現它的“沖動”。
在作業設計時,針對一些寫景的課文或者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安排學生讀、寫、畫相結合,這樣既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又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深入感悟,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針對一些科學性較強的課文,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進行適當的動手小實驗或小制作,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豐富形式,敢于創新
分層作業的形式應不拘一格,要把作業從單一的“寫”的形式中解放出來,全面落實聽、說、讀、寫訓練,并能將聽、說、讀、寫與藝術、游戲、實驗等活動結合起來,形式多樣,敢于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作業形式多樣性也要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實踐中鍛煉,切實做到學有所獲。平時,我在作業設計中主要嘗試這幾種形式:一讀。每天利用午休或晚上時間堅持閱讀半個小時,讀名家經典,讀優秀作文,學生在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同時,也培養了做事持之以恒的品質。二演。針對特定情境(特殊描寫)的課文,鼓勵學生分角色表演,或排練課本劇,在演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三練。這里的練,主要是指小練筆,捕捉文本中的空白,設計相應的續寫、仿寫練習,培養學生的思想能力和語言能力。
三、尊重差異,培養自信
教育要遵循因材施教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也要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因為學生的認知、理解、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他們對同一作業的實現程度也會不同。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注重因人而異,分層設計,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已有水平,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現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培養學習的自信心。平時,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設計三到四個層次的作業,從基礎讀寫到拓展訓練。對于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減少他們的作業量,布置一些基本題型,重在鞏固其基礎知識;對于中等層次的學生,應該考慮其整體水平,設計合理的綜合練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對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要設計一些有難度的拓展練習,給他們搭建自我發展和提高的平臺,同時,激發他們的挑戰意識,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開放內容,自主選擇
語文學習資源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作為語文教師應樹立大語文觀,要拓寬語文教學的視野,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引導學生時時處處學語文。因此,在語文作業的設計中,要注重內容的開放性。做到時間開放、題型開放、目標開放、評價開放,尊重學生的個人理解和獨特感受,留給學生充分應用和創造的空間,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啟迪、心靈感悟。同時,開放的作業還要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這樣可以讓學生有足夠支配的時間與空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
五、聯系生活,注重實踐
語文學習要面向生活,生活給我們的語文學習帶來了廣闊的天地和自主實踐的空間。平時,教師要聯系生活設計和布置語文作業,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我們可以利用電視、廣播和網絡等現代視聽手段拓寬學習的渠道,引導學生從中去汲取健康的文化知識;可以組建“規范使用漢字宣傳隊”,觀察大街小巷中的廣告牌匾,幫助其糾正錯別字,規范使用漢字……在生活中學語文,讓學生得到了實踐鍛煉,不斷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六、合作探究,共同發展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因此,在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探究性作業,促進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增強了與同伴、家長、老師之間的溝通,在分工與協作中,也照顧了學生的能力差異。明確責任,共同完成作業,學生品嘗到完成作業過程中的成功感,同時也促進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進步。
(江蘇省如東縣岔河鎮古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