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新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詞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可謂字字珠璣。但當前古詩詞教學有著一些突出問題。筆者以為,可以從四個方面謀求小學古詩詞教學困境的有效突破。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對于古詩詞教學而言,教師首先要對我國的古詩詞有濃厚的興趣,必須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教師必須熟讀部分乃至更多的唐詩宋詞,了解主要流派代表詩人的生平及文學風格,了解常見詩人所處的朝代風貌,掌握詩人寫這首詩時的歷史背景及心境。教師甚至可以研讀現當代名家對詩人研究的著作,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余秋雨的《東坡突圍》、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辛更儒的《辛棄疾研究叢稿》等等,在學習與反思、聯系與比較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古代文學素養。
二、整合學科資源
古詩詞的學習不能孤立進行,它不僅僅局限于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注重與其他學科和活動的有機整合,全面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我們可以在音樂、美術等課堂上積極引導:在音樂課上讓學生欣賞和吟唱已經配樂的古典詩詞,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李商隱的《無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等,或者嘗試給經典古詩配上音樂吟誦;在美術課上讓學生畫出古詩的意境,或涂鴉或描摹,或想象或欣賞,雖然顯得稚嫩,但是從興趣入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
三、創新評價機制
在檢測古詩詞教學效果的方法上,要改變當前單一的書面閉卷考試形式,增大誦讀、改寫等開卷探究題的比例。在教完一首古詩詞后布置搜集同類型的詩詞,要求誦讀乃至背誦,最終檢查學生對于古詩詞積累量,并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首感情朗讀。如在教完送別詩《贈汪倫》之后,要求學生整理出10首送別詩誦讀。在開卷探究題的設計上,可以布置一些開放性的討論題,讓學生花上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去探究。在教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后,可布置這樣的探究題:“詩人王維的家鄉在九月九這天有哪些風俗習慣?我們家鄉有這樣的風俗習慣嗎?這些風俗習慣的寓意是什么?你參加過哪些活動?”這一題隱含的信息量比較大。學生在完成上述題目時必須進行針對性閱讀,可以借助網絡搜索、可以合作交流,甚至帶動父母一起加入詩詞的學習。在完成上述題型的過程中,學生的收獲已遠遠超越完成習題本身,可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四、探索課堂教學模式
古詩詞具有自身的特點,其最大特點是“文言”,對于學生而言晦澀難懂。小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直接影響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掌握。立足教學實踐與學生實際,筆者探索出一套“五步法”古詩詞教學模式。
一是做好預習。引導學生借助資料理解古詩詞字、詞、句的意思,讀通讀正確詩詞,了解詩人生平事跡。這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前提。
二是理解詩意。在檢查詩文意思預習情況的基礎上形成統一答案,告知學生并要求記熟。采用“告知式”教學,這是基于古詩文字詞解釋的統一性,是學生積累詩詞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時間不超過10分鐘。
三是品詩悟境。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首詩背后就有一個故事,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深刻感悟,使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設身處地感知古詩詞中所描繪的意象和意境,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時間約為20分鐘。如在學習《游園不值》時,讓學生與葉紹翁角色互換,學生自然就能體味詩人由“滿懷希望——倍感失落——欣喜自慰”的感情變化了。“紅杏出墻,那園內又是怎樣的春色呢?”這一提問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面對滿園的春色,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又讓學生腦中的畫面動起來了。在古詩詞教學中,“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這一提問具有普適性,它能夠點燃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古詩詞充滿色彩、幻化成音、舞出動作、洋溢味道。如果再用上多媒體,通過動畫、圖片和聲音等輔助手段再現古詩詞的意境,情境創設就更加美妙成真了。
四是熟讀成誦。古詩詞具有意境美、語言美、音樂美、形象美的特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讀古典詩詞,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如聽讀、范讀、領讀、齊讀、個人表演誦讀,學生必然會被古詩的韻律美、節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的感知。
五是拓展閱讀。教材只是個憑借,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古詩詞是有限的,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注重課外詩詞的拓展及詩人生平的補充介紹,這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更好地掌握古詩詞的文化概貌都是有益的。閱讀同一詩人或同一流派詩人的作品,可增加學生對類似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以及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
(江蘇省泰州師專泰興附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