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淵
專題是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單獨設計的專題教學板塊以題材專一、內涵豐富、信息集中、思維空間廣闊而獨具特色。六冊書一共安排了10個專題教學。這10個專題內容涵蓋面廣,內涵深,集文學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了他們的語文素養。
鑒于專題教學的種種好處,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認真對待,深入鉆研,而不是走走過場。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因為專題的容量大,靈活性又強,學生課余時間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搜集、整理相關的資料,否則如果準備工作不做充分,課堂將無法有效地開展下去。可實際是學生平時的學業任務比較重,很難有過多的時間去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再加上我們的教學時間又比較緊,所以,我們每次上完專題后總覺得流于形式,似蜻蜓點水,不夠深入透徹。
我曾經聽過一節“漢字”專題課,課堂上該位教師共安排了6個教學環節:漢字的起源、漢字的演變、漢字的“四書”、漢字的形態美、漢字的音律美、漢字的意義美。其中還穿插了許多的例子和圖片,可見一節的容量有多大。所以整個課堂就像走過場,學生還沒從前一個環節中緩過神來就已經快速地進入了下一環節,學生根本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思考、去理解。這也是我們目前專題教學的一種常態。內容教少了,又怕沒完成教學任務;教多了,又太浮于表面。真是多之一分則嫌長,少之一分則嫌短。
那么,怎樣才能合理地處理以上兩者的矛盾?在教學中我做了許多的嘗試。我覺得深入地挖掘專題中所表現出的獨特的文化視角和文化內涵,并且進行有效地整合是解決這一矛盾很好的辦法。
在教學“鳥”這一專題時,我就做了這樣的嘗試,效果非常好。教材上共安排了觀鳥、讀鳥、詠鳥、寫鳥、議鳥等多個板塊,有圖片、有詩歌、有文章,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鳥的精神、寓意等,揭示了深刻的鳥文化內涵。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得一個板塊一個板塊往下教,這樣既費時又冗長膚淺。其實這幾個板塊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內在的聯系——它們都在揭示著深刻的鳥文化內涵。
于是在教學時,我選擇了其中較難的內容:屠格涅夫的《鴿子》作為例子,引導學生理解和品味其中所體現的鳥文化。
《鴿子》這篇文章是屠格涅夫晚年的作品,文章通過寫兩只相愛的鴿子,在暴風雨來臨之前,一只鴿子不畏艱險,尋找伴侶的過程來贊揚它們的團結友愛、患難與共、生死相依。作者看著兩只鴿子相依為命,自己卻是孤單只影,并且“永遠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抒寫了作者內心對親情的渴望,寄托了作者希望像鴿子一樣過著安寧生活的理想。很顯然在這里鴿子象征了團結友愛、患難與共、生死相依,而非我們通常所認為的象征和平。
自古以來鳥就被人們賦予了很多的含義,形成了獨特的鳥文化。在教學完《鴿子》后,我讓學生模仿學習方法并模仿示例,來探究其他的鳥文化。
示例:《鴿子》鴿子——團結友愛、患難與共、生死相依
要求:①結合文中鳥專題的圖畫(先取名字)、詩、文,探究其文化。②結合課外有關鳥的詩句、文章,進一步探究鳥文化。
正因為有了前面的示范,再加上學生有集中而又明確的思考方向和探究目的,所以,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激發了他們思想的火花,碰撞出了許多獨特而又新穎的感悟。
例如,圖畫:“全家福”白鷺——溫馨和睦、幸福安寧。“鴛鴦戲水”鴛鴦——忠貞不渝、生死相依。“孤芳不自賞”天鵝——清新高潔。“百鳥朝鳳”百鳥——自由快樂、勇往直前……
詩文:《聞雁》大雁——思鄉。《池鶴》池鶴——清新脫俗、潔身自好。《迎燕》燕子——春的使者、喜悅。《秋詞》鶴——豪情壯志、豁達積極。《明天不封陽臺》鴿子——自然……
課堂氣氛活躍,既不顯得內容繁雜似走過場,又不覺得膚淺,內容主題集中又深刻,使學生們對鳥專題所體現的文化內涵也有了獨特的認識和理解。
這樣的設計抓住了專題所體現的文化內涵,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而又集中,內涵深刻而又透徹。把多個板塊有效地整合,使它們融為一體,從課內延伸至課外,涉及面廣而又不顯得冗長和膚淺。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時間,而且對專題的理解深刻又到位,集知識性、文學性、思維性、趣味性為一體。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自主積累探究,自由創造,學會學習,讓專題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主閱讀、自行積累、積極思索、深入探究、放飛思維的平臺。
(江蘇溧陽市燕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