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我國傳統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利率市場化對金融市場的益處,以及商業銀行如何應對變化,成功轉型。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商業銀行 盈利模式
一、我國傳統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
商業銀行盈利渠道主要分為利差盈利與非利差盈利。而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不充分性,利率市場尚未全面開放,利差盈利依然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盈利模式。以建設銀行為例,2013年度建設銀行營業收入為5086.08億元,其中凈利息收入3895.44億元,利息收入占總營業收入的76%,這與西方國家50%左右的利差盈利非常不同。
近幾年來,為了改變利息收入比重過高的現狀,我國商業銀行已加大發展中間業務力度,但是由于外部條件的約束,增長仍較為緩慢。仍以建設銀行為例,2013年度建設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1042.83億元,比2012年度增長11.52%,其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也由20.1%上升到20.5%。[1]
由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不難看出,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經營業務尚停留在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階段,商業銀行僅僅作為一個簡單的金融中介,面對日趨復雜的金融環境及越來越強的資本流動,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策略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這要求商業銀行必須進一步加快轉型步伐,從規模導向向價值導向轉變,走較低資本消耗、高收益的發展新路,通過優化業務結構,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建立起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及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
1993年黨的十四大《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利率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以市場資金供求為基礎,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調控核心,由市場資金供求決定各種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系的市場利率管理體系。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和加入世貿組織后開放金融市場的需要,人民銀行將按照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額長期、后小額短期的基本步驟,逐步建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調控和引導市場利率,使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自此,揭開了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序幕。2013年7月19央行宣布,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改變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基礎上加點確定的方式,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不再設立上限;為繼續嚴格執行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暫不作調整。
面對日益激烈的存貸款市場競爭,商業銀行的整體盈利水平開始下降,這勢必會給以利差盈利為主導的我國商業銀行帶來沖擊,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1.利率市場化導致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短期承壓。由于利率市場化導致商業銀行競爭加劇,同時凈息差波動加大,使得存貸業務的收入下降,而中間業務短期內還難以取代存貸業務,從而導致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下降。
2.從長期來看,利率市場化有助于提升商業銀行的競爭力與盈利能力。由于利率市場化打破了無差異的資金價格水平競爭方式,社會信用資金會由于不同的收益和風險偏好而在金融機構和地區間流動,由此必然導致商業銀行競爭擴展到更深層次,而不僅僅停留在“價格戰”上。這不僅要求各商業銀行開拓新的業務領域,更要求商業銀行在客戶服務及客戶體驗方面的提升,以滿足客戶更多元化及深層次的業務需求。
3.由于我國的歷史原因,長期存在金融管制現象,而當利率市場化后,被強行壓制的實際利率水平會上升,由于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普遍存在,實際利率上升通常會導致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這將會加大銀行業的整體信用風險。
4.利率市場化會在我國掀起一場優勝劣汰的改革,銀行集中度將提高。利率市場化后,我國部分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將受到的較大的沖擊,因為這類銀行主要依賴傳統的存貸業務,業務模式單一,客戶資源較少,中間業務難以擴大,再加上大型國有銀行在資金及客戶資源方面的優勢,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將會被大型國有銀行收購兼并,從而導致銀行數量減少、銀行集中度提高。
三、傳統商業銀行應如何面對挑戰進行成功轉型
(一)大力推進金融業務創新,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
西方發達國家大多是混業經營,而我國為了方便管理,采用分業經營的方式,這固然對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秩序起到一定作用,但如今面對經濟的發展,金融創新的瓶頸,我們應該使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項業務相互滲透,這樣才能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產品和服務上實現綜合供給,改變其現有的盈利模式。
(二)積極開展中間業務,以質取勝
從國外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規???,銀行主要是通過向客戶提供便利快捷且安全優惠的服務來贏得客戶,這是屬于典型的產品和服務營銷。但是我國的商業銀行,產品和服務退居次要地位,“關系營銷”成為主要的業務發展方式。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客戶仍然以政府機構、大中型國企、大型跨國企業為主,對于此類優質客戶,各家銀行可以說是不計成本、全力營銷,此時銀行與客戶關系的親疏遠近就決定了產品和服務營銷成功與否的關鍵。這樣的一種發展模式嚴重束縛了中間業務的發展,使得銀行將過多的精力和物力投入到了維護客戶關系方面,中間產品的創新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和忽視。
(三)重視電子商務和第三方支付,抓住有利時機
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非金融支付機構各類支付業務的總體交易規模達到3.8萬億,環比一季度增長12%。其中POS收單和互聯網支付兩類業務的交易規模分別為2.23萬億和1.34萬億,與一季度相比分別增長11%和7%,是目前各類支付業務中占比最大的兩類。面對來勢洶洶的支付寶、財付通等三方支付平臺,我們傳統商業銀行的電子渠道已慢慢不再成為人們網上支付的首選。究其原因,第三方支付平臺方便快捷、收費低廉、整合了各家商業銀行的電子渠道,使資金可以用最低的手續費實現自由流動。但是,其較低的安全防護也被眾多人所詬病,所以,我們傳統商業銀行應該搭上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順風車,優化我們的電子銀行渠道,重新搶奪電子支付市場。
參考文獻
[1]數據引用自《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年度報告摘要》.
作者簡介:趙宗林(1962-),男,漢族,寧夏建設銀行個人貸款中心工作,研究方向: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