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互聯網金融作為全新的金融形式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經濟生活,并憑借網絡應用技術的高速發展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網上銀行、網上購物、網上借貸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金融業務,“余額寶”、“人人貸”等創新金融模式不斷打破傳統的金融概念。但是,互聯網金融龐雜的形式和無地域限制的交易方式預示著其蘊含的風險更加復雜多樣,并且會出現新類型的金融風險。分析互聯網金融的潛在風險和新型風險,構建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體系,是維護金融穩定所必須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 金融風險分析 監管體系構建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基本情況
當前,業界和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互聯網金融概念,市場習慣把所有涉及到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化經營模式都定義為“互聯網金融”,或者認為互聯網企業介入了金融領域就是互聯網金融。最早提出“互聯網金融”一詞的謝平這樣定義:在這種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降低信息處理成本;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可達到與現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和銀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并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幅減少交易成本。
按照這一定義,金融產品作為各種數據的組合(不需要任何實際物流的支持)在網上實現數量匹配、期限匹配和風險定價,加上網上支付就構成了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因此,基于互聯網公司“貼金”的模式,可以將互聯網金融主要分為三種模式:支付式互聯網金融、融資平臺型互聯網金融和理財式互聯網金融。支付式互聯網金融:主要為涉及銀行支付結算體系的第三方支付,例如支付寶。融資平臺型互聯網金融:主要具體表現為以下兩種模式,一是線上P2P貸款模式。二是阿里小貸模式。理財式互聯網金融:這是傳統金融服務的互聯網延伸,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主要方向。如支付寶旗下一項余額增值服務余額寶、招商銀行推出的“微信銀行”等。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風險分析
(一)法律不完善帶來的業務違規風險
目前我國關于互聯網金融還沒有正式的法律法規出臺,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定義、利益主體、權責劃分、監管主體等關鍵問題均沒有明確的界定。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和政策的不明確成為互聯網金融長遠規范發展的阻礙,處于灰色地帶發展的互聯網金融極易開展違規業務,產生諸如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民間借貸糾紛等金融風險。
(二)監管創新不及金融業務創新帶來的技術風險
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讓金融擺脫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金融創新層出不窮,而監管機構技術的創新和監管手段的創新滯后于金融業務的創新,帶來了一系列技術性風險。互聯網金融開放性和多樣性的特征更容易出現黑客可利用的漏洞,造成客戶資金和商家信譽處于風險中。
(三)網絡虛擬性和信用體系不健全帶來的信用風險
互聯網金融意味著交易雙方的所有資金業務活動都在虛擬世界中進行,增加了交易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放大了信用風險。打破互聯網金融信息不對稱的關鍵是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而我國信用體系的構建尚不健全。
(四)信息安全體系建設不足帶來的信息泄露風險
隨著云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企業將大量數據存儲于云端,這意味著犯罪分子更容易竊取數據,得到企業信息和個人信息。據了解,2012年我國有84.8%的網民遇到過網絡信息安全事件,總數達4.56億人次,包括個人資料泄露、網購支付不安全、遭遇釣魚網站等。
三、加強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推動互聯網金融合規發展
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的設立應以支持產業創新、推動產業合規發展為前提,減少硬性規定設計。盡快出臺針對各類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規范性法律法規,對互聯網金融的業務范圍、發展方向、監管辦法及違規處罰、退出機制等相關內容作出界定,從宏觀層面上將其納入法律監管框架之下。
(二)構建協調合作監管框架,引導互聯網金融穩健發展
互聯網金融突破傳統金融業分工,模糊了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的界限,同時包含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新內容。因此,互聯網金融監管必須聯合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工信部各相關部門共同開展,形成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機制,實現金融監管信息共享,打造金融監管的統一標準、統一管理和統一網絡。
(三)創新改革監管方式,利用先進技術加強非現場監管
金融監管應與時俱進,推出新的監管理念和監管手段,加快構建互聯網金融非現場監測指標體系,通過計算機將大量的金融業務數據進行自動分析,綜合評估金融機構內部業務發展的風險狀況,建立非現場監測預警機制,形成實時跟蹤監測系統。
(四)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
逐步形成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利用互聯網金融企業掌握的大數據分析企業、個人信用,實現互聯網金融行業內部征信系統。制定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管理辦法,對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分配和責任承擔、機構的信息披露、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等作出明確規定。
四、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的初步構建
(一)監管原則和目的
依托于計算機技術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寬松的創新環境,過于謹慎、嚴苛的監管措施有可能抑制其創新發展。因此,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應堅持非審慎性監管原則。監管的主要目的是使互聯網金融交易更加安全、公平、有效,金融消費者權益得到保障。
(二)監管主體
考慮到互聯網金融的綜合性、多領域、電子化等特征,監管主體應包含各級政府、各級金融監管部門(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工商稅務部門、工信部、公安部、行業自律組織等。
(三)監管職責
1.各級政府。一是明確各監管主體的職責范疇,協調監管主體間的工作,確保不出現重復監管、監管漏洞等問題。二是形成互聯網金融監管聯席會議制度,加強監管主體間的溝通交流。三是盡快完善互聯網金融立法,填補法律空白。
2.各級金融監管部門。一是人民銀行應牽頭組織各金融監管部門工作,協調各類監管事宜。二是推動成立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組織和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三是開展互聯網金融企業日常監管工作,以非現場監管為主,現場監管為輔。四是協助互聯網金融企業打造內部征信系統,并與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對接。
3.工商稅務部門。加強對從事互聯網金融企業業務、稅收情況的監管,適當加大檢查頻率和深度,充分收集第一手信息,及時反映該類機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4.工信部。加強金融監管部門的技術力量,建立互聯網金融企業非現場監管系統,提高非現場監管水平。
5.公安部。一是加大對利用互聯網金融之名詐騙公眾錢財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二是加強對互聯網金融企業遭黑客攻擊和病毒入侵情況的了解,確保資金安全。
6.行業自律組織。一是在全國范圍內成立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同時作為各地區行業自律組織機構,借貸雙方在中心進行登記,中心通過審核進場機構資質、要求進場機構事先承諾、嚴格監管擔保基金、要求進場機構和個人定期報告和現場監管、建立風險基金等措施,開著那互聯網企業風險控制。二是建立企業間信用信息交流機制,逐步建立內部征信系統。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2012年第12期,金融研究.
作者簡介:高黎紅(1985-),女,陜西西安人,學歷: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