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鴻飛 裴艷輝 張帆 楊文忠 李勇鵬 曹建新 王磊
摘要
在對云南省孟連縣有關鄉(xiāng)鎮(zhèn)農戶林業(yè)信息和技術需求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我國林業(yè)信息和技術的供給方式以及農戶對林業(yè)信息和技術的需求特點。調查表明,林農對林業(yè)信息和技術的需求日趨強烈,并呈現多樣化趨勢,但是農戶獲取林業(yè)生產經營信息和技術手段落后,服務供給模式單一,農戶的需求缺乏有效的表達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政府部門針對農戶實際需求提供技術信息,加大個性化信息服務力度的建議。
關鍵詞 林業(yè)信息和技術;林農;需求分析;信息服務;云南熱區(qū)
中圖分類號 S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6-08998-02
Analysis of Forest Farmer Demand for Information and Technique in Hot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Based on Empirical Survey in Menglian County
SHI Hong-fei, PEI Yan-hui et al
(Yunnan Academy of Forestry, Kunming, Yunnan 6502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about farmer demand for information and technique in Menglian Count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supply methods and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ry information and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rmers had very strong demands on forestry information and techniques with diversified trend. But the farmers got the information with backward method and single service supply approach, there lacked of effective expression mechanism for their demands.
Key words Forestry information and techniques; Forest farmer; Demand analysis; Information service; Hot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使得林農成為林業(yè)經營的主體和林業(yè)技術需求的主體。產權制度的相對完備引發(fā)了林農對長期收益的合理預期,進而關注森林持續(xù)經營所依賴的林業(yè)生產經營信息和技術[1]。而信息閉塞,林農經濟實力、文化素質與觀念束縛又造成林業(yè)信息和技術需求不足,成為制約林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的“瓶頸”[2]。國內外相關研究發(fā)現,現階段對技術需求行為的理論與研究方法已經比較成熟,但這些研究方法主要體現于對幾種重要農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種植技術選擇上的運用,而對于林農這一農村公共服務需求主體的需求行為的深入研究則較少[3-5]。該研究以云南熱區(qū)普洱市孟連縣為研究對象,選擇2個重點鄉(xiāng)鎮(zhèn),通過對32戶林農的隨機問卷調查,了解和掌握林農對林業(yè)技術和信息的認識和需求意愿,以期為政府和科技人員推廣林業(yè)技術和信息,構建基層林業(yè)技術推廣體系提供決策參考。
1 研究區(qū)概況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南部,地處99°9′~99°46′ E,22°32′~22°35′ N。東與瀾滄縣、北與西盟縣相連,西部、南部與緬甸山水相連,國境線長133.399 km,是通向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重要門戶。全縣國土面積1 891.97 km2,人口13萬余人,全縣轄3鄉(xiāng)3鎮(zhèn),39個村民委員會,人口密度為58人/km2,山區(qū)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1.8%,是一個典型的邊疆山區(qū)縣。縣內主要河流有屬于瀾滄江和怒江水系的南壘河、南卡江、南馬河等,氣候屬于低緯度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9.6 ℃,年平均降雨量1 373.2 mm,年相對濕度80%,全年光照充足,四季溫差小,光、熱、水資源極為豐富,雨熱同季,干濕季分明,為云南熱帶林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地理條件。
2 調查方案
以云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佤族拉祜族自治縣為研究對象,選擇2個熱帶林業(yè)發(fā)展重點鄉(xiāng)鎮(zhèn)(景信鄉(xiāng)和芒信鎮(zhèn)),采用問卷調查與隨機訪談方式,了解和掌握林農對林業(yè)技術和信息的認識和需求意愿。問卷受訪對象全部為戶主,一般認為其熟悉家庭生產活動,是家庭生產活動的決策者,其反映的信息較為全面。事先對調查人員開展業(yè)務培訓。調查內容包括農戶的基本情況(身份情況、家庭情況、文化程度),經濟情況、森林經營情況、人工林經營技術及信息需求情況等。
3 結果與分析
3.1 農戶家庭情況
3.1.1
民族及受教育程度。以戶為單位抽取了孟連縣景信鄉(xiāng)和芒信鎮(zhèn)的3個村中32戶農戶進行調查。被調查農戶中1戶人口最多為8人,最少為3人,總共涉及人口為155人,平均每戶約為5人。其中勞力人口為101人,占調查人口的65.2%,平均每戶為3人。調查農戶中有傣族7戶、拉祜族10戶、愛伲人4戶、傈僳族5戶、哈尼族6戶。此次調查結果表明,調查農戶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其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為38.6%,小學所占比例約為42.7%,高中所占比例為16.8%,有技校文憑的僅有1人,大專文憑的也僅有1人。
3.1.2
農戶家庭經濟情況。從農戶收入情況可以看出,所調查農戶年平均總收入為3.23萬元(表1)。其中,種植糧食作物所獲收入占到了全年總收入的45.5%,種植品種為水稻和玉米,其次是種植經濟植物的收入占全年總收入的27.9%,種植品種主要為甘蔗、茶葉、咖啡、砂仁等。除傳統(tǒng)種植業(yè)以外,部分農戶還利用農閑時間從事養(yǎng)殖和運輸,有的還外出打工或做小生意等,其收入在年收入中所占比例較低,說明所調查農戶均以經營傳統(tǒng)種植業(yè)為主。
在支出中,農戶年平均開支為1.42萬元(表2)。農戶最大的開支項目為生產資料與日常生活開支,分別占到了30.3%和42.3%。其中生產資料支出主要用于購買種子、農藥、化肥以及部分農用機械等,而生活開支為日常的食物、衣物等。農戶用于子女教育的開支僅占7.7%,原因在于所調查農戶子女大多處于義務教育階段或輟學,因而沒有太多的支出。另外在調查中發(fā)現,農戶用于醫(yī)療支出也不多,原因是一般小病農戶基本不到醫(yī)院看病,此外參加農村醫(yī)保也為農戶減輕了醫(yī)療負擔。在農戶支出較多的其他項中,各農戶也不盡相同,一般主要用于文化娛樂、手機費、車輛燃油費、請臨時工等。從農戶的收入與開支情況表中可以看出,所調查農戶均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
3.2 農戶林業(yè)生產經營情況
調查中農戶普遍認為天然林在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提供木材資源和非木質林產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63%左右的農戶都有從天然林中獲得經濟收入的經歷,主要為木材砍伐、提供薪材(自用或出售)、采集松脂和野生菌。另有部分農戶在林下種植魔芋和砂仁,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收益。
在所調查32戶農戶中,林改后每戶平均有林地1.42 hm2。所有農戶都認為分山到戶后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在調查中,有32%的農戶種植人工林,并有20%的農戶已經從人工林種植中獲得了收益,主要為種植咖啡和茶葉。農戶都認可經營人工林可以提高經濟收入。而管理差、不懂技術、人力物力投入少是致使人工林經營困難的主要原因。
3.3 林農對林業(yè)信息和技術需求分析
3.3.1
林農對林業(yè)信息和技術獲取的意愿。在對農戶的林業(yè)信息和技術需求調查中,發(fā)現農戶對新的信息和技術有強烈的獲取意愿。在問及“是否有必要經常了解一些新的林業(yè)信息和技術”時,74.2%的農戶認為“如果有必要,就會主動尋找”,還有17.5%的農戶則認為“有必要,但不會花更多的精力去尋找信息和技術”。在問及“是否經常感覺到自己現在掌握的林業(yè)生產技術還不能滿足生產實踐,是否需要不斷充實完善”時,有35.4%的農戶認為“非常需要”,有56.4%的農戶認為“需要”。
3.3.2
林農最需要的信息和技術類別。根據調查結果,將林農最需要的信息和技術類別歸納為林業(yè)生產實用技術、種苗、市場信息、林業(yè)政策等4項內容。統(tǒng)計結果顯示,林農所需信息類別排序第1的是種苗信息(40.0%),第2是市場信息(29.6%),第3是林業(yè)政策(26.9%),第4是林業(yè)生產實用技術(20.0%)。
由此可見,就林改完成后的現階段而言,農戶更關心的信息是種苗、市場和政策。具體而言就是農戶對于人工林經營所獲經濟效益的預期。而對于如何進行種植、管護等林業(yè)生產實用技術,并不是大多數農戶關注的重點。這也就要求林業(yè)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在林業(yè)生產的不同階段進行林業(yè)技術推廣和信息服務時應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以便獲得較好的推廣和服務效果。
3.3.3
農戶獲得林業(yè)技術與信息的途徑。調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農戶獲得林業(yè)技術與信息的渠道按順序排列分別是:當地林業(yè)技術人員92.9%,自己摸索50.0%,廣播電視35.7%,其他村民25.0%,報紙雜志7.1%,其他7.1%。
由此可見,林業(yè)技術人員在農戶獲得信息和技術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是農戶對林業(yè)生產的認識大多來源于林業(yè)部門長期開展的林業(yè)科技推廣,由林業(yè)科技人員帶來的信息和技術具有政策性、權威性和真實性,容易為農戶所接受和掌握;林改后當地實行了林業(yè)專業(yè)技術人員包村負責制,使農戶有機會接觸更多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從中獲得信息和技術。50.0%的農戶靠自己摸索得到了較為實用的林業(yè)經營技術,這說明長期從事傳統(tǒng)種植業(yè)使農戶對于森林經營已經具備豐富的經驗。同時,廣播電視作為一種大眾化的媒體,35.7%的農戶從中獲得了大量的林業(yè)信息和技術,但農戶對其實用性和真實性表示擔心,這也進一步加深了對林業(yè)專業(yè)技術人員的依賴性。25.0%的農戶通過與其他村民交談或模仿其他村民開展林業(yè)生產的方式來獲得林業(yè)信息和技術。特別是當林業(yè)創(chuàng)新的“革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在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以后,其他農戶在“眼見為實”的情況下,新的信息和技術就得到了快速傳播。報紙和雜志僅有少量村民訂閱,這和農戶文化水平程度有關。農戶獲得信息和技術的其他渠道還有手機信息、科研院所與林產品采購商等。而對于互聯(lián)網查詢,由于當地條件所限,調查中還沒有發(fā)現農戶使用互聯(lián)網獲得技術與信息。
3.3.4
農戶對鄉(xiāng)鎮(zhèn)林業(yè)工作站的認知。鄉(xiāng)鎮(zhèn)林業(yè)工作站作為林業(yè)系統(tǒng)最基層的林業(yè)機構,在林業(yè)技術推廣和服務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問及“是否到過林業(yè)工作站,所為何事”時,有62.5%的農戶表示從來沒有到過林業(yè)站,有個別農戶甚至不知道林業(yè)站在哪里。在去過林業(yè)站的農戶中,41.7%的農戶是去咨詢林業(yè)生產經營知識和信息,其他則僅是為了辦理采伐證或林權證。而問及“有沒有林業(yè)工作站人員到過村內,所為何事”時,75.0%的農戶認為他們是來宣傳林業(yè)相關政策的。
3.3.5
農戶對于技術培訓的意愿。在問及“是否愿意參加人工林經營技術培訓班”時,所有被調查農戶均表示愿意參加。對于技術培訓的方式,75.0%的農戶選擇了參觀、觀摩其他示范基地的方式,72.1%的農戶選擇田間地頭、現場指導的方式,而培訓一般所用的講課方式,僅有個別農戶進行了選擇。對于技術培訓的內容,65.6%農戶選擇了林業(yè)生產實用技術(育苗、造林和管護等),25.0%的農戶選擇了樹種知識,而對于長期的林業(yè)經營目標和林業(yè)生態(tài)建設,僅有少數農戶表示感興趣。
4 結論與建議
(1)林改促使林農對信息和技術的需求日趨強烈,并呈現多樣化格局。首先,林改使得農戶取得了林地的自主經營權,且林地面積遠大于戶均耕地面積,為了有效地經營林地并取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農戶對信息和技術的需求日趨強烈。其次,農戶的需求從單一變?yōu)槎嘣.斍埃畔⒑图夹g服務需要滲透到林業(yè)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全過程。農戶不僅需要林業(yè)生產技術,還需要供求、價格、科技和政策等信息。第三,農戶更需要信息的互動,他們希望與專家交流林業(yè)技術知識,農戶希望針對自己的需求主動訂制信息,而不是被動地、單向地接受信息。
(2)農戶林業(yè)信息和技術的獲取以林業(yè)技術人員、廣播電視、自己摸索和與他人交流為主。林業(yè)技術人員傳授是農戶獲得信息和技術的主要渠道,但受林業(yè)技術人員自身知識和文化水平的影響,并帶有明顯的政府行為,農戶只能被動地、單向地接受,無法實現農戶信息和技術需求的自主性、多元性和互動性。電視也是農戶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大多數農戶表示,目前針對他們實際需求的電視節(jié)目少之又少,僅能作為農閑時的娛樂消遣,無法滿足他們對實用林業(yè)信息的需求。在鞏固現有廣播電視網的基礎上,增加農村信息服務節(jié)目的播送時間是目前提高農村信息服務最為便捷的途徑。隨著國家對農村信息化投入的增加,加之電話機、手機和電腦的普及,農民對信息接收的途徑正從傳統(tǒng)媒體向現代媒體過渡。
(3)鄉(xiāng)鎮(zhèn)林業(yè)工作站是目前最直接為農戶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的政府機構,但其有效供給不足,未能按照農村公共服務的性質(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安排合理的供給制度,造成制度上的低效率,不能滿足農戶需求。同時,林業(yè)站的運行管理色彩較濃、服務色彩較弱。另外,民間服務基本沒有發(fā)展起來。基層林業(yè)部門與政府和各級信息服務組織要從提高農戶接受和利用技術信息的效果出發(fā),根據農戶技術信息的利用特點,選擇合適的信息傳遞方式。
(4)由于在基層缺少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的軟硬件設備,信息網絡體系不健全;無信息服務中介組織,基層缺少能主動、科學地進行信息管理的人員等原因,基層政府部門不能準確地了解和掌握農戶對農村信息服務的需求狀況,農戶也不能有效地向上表達自己對技術和信息服務的需求意愿。基層政府部門和各級信息服務組織要針對農民的信息需求提供技術信息,加大個性化信息服務的力度,建立信息、技術服務檔案,實現提供和服務的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
張紹晨,李昀,郭蔚婷.林農信息需求研究及面向林農的信息服務體系構建[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9(S2):91-94.
[2] 陳紅奎,吳永常.農戶信息服務需求的調查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9,19(1):169-172.
[3] 壽韜,余樹全.林業(yè)技術推廣供需雙重不足的原因探析[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3,20(4):364-368.
[4] 林斌,王文爛,簡蓋元.農戶林業(yè)技術需求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福建的調研[J].技術經濟,2010,29(5):70-77.
[5] 賀文慧,鄒奎.農戶信息服務需求分析[J].技術經濟,2006(1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