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玲 朱小茜 楊杰 李玲 王宏
摘要
通過修訂教學大綱,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實踐環節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探索了應用型本科院?!吨参锩摱九c快繁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問題,旨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培養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院校;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6-09231-02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ques of Plant Virus-Free and Rapid Propagation in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YUAN Hua-ling et al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Hefei Normal College, Hefei, Anhui 230601)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ques of Plant Virus-free and Rapid Propagation in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was conducted from revising syllabus,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 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 and perfecting assessment methods, so as to mo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for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of social needs.
Key words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 Techniques of Plant Virus-free and Rapid Propagation; Teaching reform
自1943年懷特提出植物細胞全能性后催生了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興起,經過多年探索,這項技術已在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我國專家學者在此領域做了大量研究和開發工作,創造了不少新方法和新技術,做出了卓越貢獻。利用植物組織培養脫毒和快繁技術生產的脫毒苗具有生長快、抗逆性強、產量高、商品性好等特點,在馬鈴薯、甘薯、大蒜、生姜、草莓、蘭花、香蕉、蘋果等種苗生產中已得到廣泛應用[2]。目前在農林院校和綜合性院校植物類相關專業中均開設相關課程。
作為新建本科院校,合肥師范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新型師資和其他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目標是培養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專業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在《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課程教學中,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進行多方位改革,以使學生成為基礎理論知識比技能型人才厚實,實踐能力和崗位適應性比研究型人才強的應用型人才。
1 修訂教學大綱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是一門專業性、實踐性很強的實驗科學,涉及的知識面廣,多學科滲透,技術細節多且要求高[3],為了適應本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目前各院校開設的課程在教材選擇、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方法上都存在較大差別。研究型大學植物類相關專業一般選擇的教材理論性、系統性較強,教學內容偏重學術研究所需的理論和技術,包括胚培養技術、原生質體雜交技術、花粉花藥培養技術等[4-5],比較注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而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高專院校教材一般理論性較弱、操作技術性強,課程內容設置上偏重實際運用的知識和操作技能,包括植物組織培養無菌操作技術、初代培養技術、愈傷組織誘導分化技術、試管苗移栽技術、植物脫毒技術等[6-7],教學方法和手段非常靈活,不少院校將課堂拓展到行業或企業。依據合肥師范學院“一個全程、兩段培養、三線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學大綱進行修訂,合理選取教學內容,堅持以基本理論知識為基礎,以技能訓練為手段,培養學生既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又具備較高的實踐操作能力。大綱總體設計思路為堅持以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線,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職業素質培養與理論實踐活動結合。教學活動是以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為導向,以課內實驗和實訓為平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質;建立應用能力評價標準,優化知識結構,強化實踐教學,著力提高學生知識轉化應用的能力、技術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
2 完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
合肥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在生物技術本科專業開設了《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課程,并把它列為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植物組織培養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了解其在農業、園藝、林業上的應用情況,畢業后能有一技之長,增加就業或創業機會。課程體系由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包括校外參觀學習)、專題講座以及綜合實訓4個環節組成,其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分別為16和32學時,在教學過程中安排校外企業參觀學習,開展專題講座,課程結束后安排綜合實訓。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將理論教學內容整合為5個單元,根據教學內容重難點的不同合理分配學時(表1),并注重引入新知識、新技術,如植物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技術單元中引入無糖組織培養技術和LED光源在植物組織培養上應用等新知識和新技術,在植物脫毒技術的講授中引入霧培方式生產馬鈴薯脫毒薯技術等。
在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力求涵蓋植物組織培養和植物脫毒技術所有技術環節,實踐技能訓練安排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到專業,先感官后體驗,并不斷強化,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如綜合考慮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時序性、系統性,將無菌操作技術訓練安排在初代培養技術教學前,目的是通過無菌操作技術訓練使學生建立無菌操作概念,掌握無菌操作技術后,進行初代培養技術訓練,避免由于無菌操作技術不過關而造成的嚴重污染,影響教學效果。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見表2。
在傳統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基礎上,通過參觀植物組培企業,使學生了解企業生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聘請專家做專題講座加強與外界交流,開闊學生眼界;課程結束后安排學生參加綜合實訓或頂崗實習,通過生產實踐提高學生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技能水平。
3 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措施,傳統教學方式是以教室為環境,以教師為中心,以紙質教材為工具進行封閉式教學,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提高教學效果,理論課主要采取多媒體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圖片、視頻等展現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和植物脫毒技術相關知識和技術操作過程,使教學內容清晰、具體,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實踐教學采取情景式教學、案例式教學、開放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建立實驗室-實訓中心-企業多重環境下,以教師和學生互動為基礎,以掌握扎實理論基礎和較強實踐技能為目的的開放式教學模式,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如在無菌操作技術實踐教學環節中,采用情景式教學方法將學生分為6~8人1組,教師在超凈工作臺前講解無菌操作過程并示范;在外植體消毒技術及初代培養實踐教學環節中采用案例式教學方法,向學生介紹由于消毒不徹底,各種污染類型以及造成污染的可能性;在植物莖尖剝取練習過程中,采取分組比賽的方式促使學生熟練掌握植物莖尖剝取方法和技巧,提高技能水平。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應用,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4 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建立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
為了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情況,在課程考核方式上進行了積極探索,改變傳統的期末一錘定音的考核方式,強化過程性考核,課程總成績評定依照總成績=平時成績(30%)+期末考試成績(30%)+實驗考核成績(40%)確定,平時成績將學習態度、課堂提問、作業、階段性學習報告等納入考核范疇。針對《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期末考試采用閉卷形式,減少記憶性死記硬背考核內容,加強相關知識理解和應用能力的考核。每份試卷考試題類型在4種以上,其中計算題、分析題、判斷題等考察知識理解和應用的試題分值占試卷總分值的60%以上。改革實踐考核以實驗報告為主要依據的考核方式,對《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課程教學大綱中要求掌握的技能制訂考核標準,對學生進行技能操作考核。
通過以上教學改革實踐,使教學內容貼近企業、行業需求,使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得到重視,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習和用人單位反饋表明學生綜合職業素質高,能很快適應行業企業科研生產需求。
參考文獻
[1]
徐偉,季索菲.高職院校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衡水學院學報,2014,16(1):77-79.
[2] 趙習武,王晨靜,楊丹丹,等.園藝植物脫毒技術方法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6):7074-7076.
[3] 袁華玲,朱小茜.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4,32(3):98-100.
[4] 鞏振輝,申書興.植物組織培養[M].2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5] 沈海龍.植物組織培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6] 陳美霞.植物組織培養[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7] 鄭永娟,湯春梅.植物組織培養[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