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南
時光回到2007年的11月,我站在昏黃陰冷的空地上,昂首思考人生。那個時候的我并不清楚,究竟應該怎樣面對這場即將到來的競爭。我雖然在全重慶市最好的文科實驗班里,但卻一直處于班上倒數的位置,因而距離北大清華的目標極其遙遠;在這樣的條件下,參加自主招生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
但自主招生也是競爭,如何證明自己比尖子生更有資格進入北大清華?當這個問題開始困擾我的時候,我回想起孔慶東教授曾經來過我的母校,并且作了一場講座。我不僅參加了那次講座,而且加入了后面的互動環節,我自認為那次互動給孔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終于,我鼓起勇氣,用文言文給他寫了一封自薦信。孔教授委托自己的助手給了我回復,他在電話里鼓勵我去報考北大。
許多人不理解,我為什么最終報考了清華,其實這就涉及理想與選擇之間的微妙關系了。當年清華的文科專業第一次在重慶招生,考慮到報名的人數可能會比較少,競爭壓力稍微小一些,所以身邊的人都鼓勵我去清華。從自主招生考試的結果來看,這個選擇似乎是正確的,因為我一路闖關到了最后,中途都沒有失手過。
我參加筆試的過程還算順利,終于,我得到了面試通知。
去清華參加面試,絕對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經歷之一。那是1月份,北京很冷。我在面試場地外面排隊的時候,手里還緊緊攥著高中時代出版的作品,以及申請“重慶市十佳中學生”時候留下的厚厚一本材料。之后,我順利地進入了教室,當然也把這些材料交給了面試官。
此外,面試的問題就很簡單了,就是讓大家討論一下成功需要具備哪些素質。開始的時候,大家輪流自我介紹,之后面試的老師一句話都不會說,讓大家先思考一分鐘,接著自由討論,并且形成總結發言。我的應對策略是,盡量站在比別人更高的思維層面上,運用更多的理論去解讀現象。
但從北京返回之后,清華大學只給我降了30分。雖然同學們都覺得,降30分已經很多了,但對于我來說不夠。那一年重慶經歷了“加分”事件,優生段的整體分數都被抬高了很多,但我的高考發揮依舊平平。當時清華大學在重慶的錄取分數線是671分,而我只有621分。現實擺在這里了,而對于這一切,我真的無能為力。
最后,我進入武漢大學讀本科,而后又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了文學碩士學位。雖然沒有成功地通過自主招生進入清華,但是這場高考前的“狂歡”讓我畢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