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瑤
日前,針對部分領域涉農亂收費問題屢禁不止、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實施不夠規范、村級組織負擔明顯增加、一些新的領域農民負擔問題凸顯等情況,農業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法制辦、教育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六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做好2014年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意見》。
完善涉農收費文件審核制
《意見》針對今年中央1號文件所強調的“堅決查處和糾正涉農領域侵害群眾利益的腐敗問題和加重農民負擔行為”,并結合國辦發[2012]2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意見》精神,提出具體落實意見。
《意見》指出,要深入治理涉農價格和收費中的突出問題,完善和規范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完善和落實涉農收費文件“審核制”,嚴禁違規出臺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認真落實涉農收費和價格“公示制”,相關事項必須在鄉鎮政府和收費單位現場公示。繼續開展對農村義務教育、計劃生育、農民建房、農機服務、殯葬服務、農民用水用電等領域價格和收費的專項治理,落實對農民的費用減免和價格優惠政策。與此同時,嚴格界定籌資籌勞的適用范圍,合理確定籌資籌勞限額標準和以資代勞工價標準,研究制定防止虛假籌資籌勞和以資代勞的有效措施。加強對一事一議項目的全程監管。
《意見》提出,要清理整頓加重村級組織負擔的行為,強化減負惠農政策落實監督檢查。重點治理以建設公益事業、提供服務、達標升級、要求贊助、報刊訂閱等名義向村級組織攤派收費問題。嚴禁將政府承擔的建設和服務費用、部門工作經費、人員費用等轉由村級組織承擔,嚴禁各種要求村級組織出錢出物出工的達標升級活動。加強向村級組織具體收費事項的日常監管,探索建立有效的收費審核制度。與此同時,改進農民負擔“監督卡”制,將監督卡作為宣傳減負惠農政策的重要途徑。落實涉及農民負擔案(事)件“責任追究制”,嚴肅處理違紀違規行為。
《意見》要求各地推進拓展農民負擔監管范圍,推動涉及農民負擔相關領域改革。加強對公益性農業服務領域農民負擔問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中加重農民負擔問題以及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負擔問題進行監管,防止亂收費在新的領域滋生蔓延。與此同時,堅持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作為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的優先領域,提高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中央投資補助比例。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動消除造成農民負擔問題的體制機制性因素。繼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落實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落實好國家助學政策。
從“治重”、“治亂”轉入防止反彈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由于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及農產品價格等原因,農民收入增長受到很大制約,農民負擔不斷增加,一些地方以各種名目向農民亂收費、亂集資、亂罰款、亂攤派的現象相當嚴重。
以1990年發布的《關于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的通知》為起點,國務院針對農村“三亂”問題突出,農民負擔日漸加重的情況,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旨在“減負、治亂”。嚴格控制農民負擔水平、清理規范涉農收費項目、加強農民負擔檢查監督。
其后經過近十年的實踐,減負、治亂措施已經很難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為了實現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開始對農民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1999年到2002年,中央連續4年召開全國減負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明確提出了涉農稅收價格收費“公示制”、農村義務教育收費“一費制”、農村公費訂閱報刊“限額制”、涉及農民負擔案(事)件“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制度。同時,中央采取果斷措施,推進以減輕、規范、穩定為目標的農村稅費改革。
2006年,隨著農業稅的全面取消,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已從“治重”、“治亂”轉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和防止反彈。農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一五”以來,隨著農業稅的全面取消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的逐步完善,農民負擔過重的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民負擔保持在較低水平,2011年農民人均直接承擔的費用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較2005年下降了43%,由此引發的矛盾大幅減少,農村干群關系顯著改善。
然而,由于一些地方領導對當前農民負擔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零農業稅等于零負擔”,對農民負擔問題的敏感性降低,責任意識淡化,工作力度減弱。少數地方雖然搞了檢查,但流于形式。導致涉農亂收費問題時有出現,向農民集資攤派現象有所抬頭,惠農補貼發放中亂收代扣問題常有發生,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實施還不夠規范,部分領域農民負擔增長較快。
因此,我們決不能滿足現狀,要不斷深化改革,推進制度建設,強化監管措施,嚴格規范管理,當前要做到“四個堅持”,即堅持標本兼治、堅持尊重農民意愿、堅持推進基層民主、堅持預防與查處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