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軒
《跨越高考,以夢為馬》這本書,我的寫作宗旨是“崇尚溫和勵志,注重心靈啟迪,追求真實效果,收獲持久動力”,我幾乎在所有的章節都強調奮斗的重要性,任何社會中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懂得不斷奮斗的人。
有媒體曾公布這樣一個調查結果:1977年至2008年共32年內所有高考狀元,幾乎沒有一個成為做學問、經商、從政等方面的頂尖人才,他們的職業成績遠遠低于社會預期。要說這也不是什么新鮮的新聞。歷史上因做出偉大政績而讓人銘記的官員,或者那些因高風亮節而彪炳千古的道德楷模,或者因文采、武功、思想貢獻而流芳百世的英雄豪杰,又有幾個是“高考狀元”呢?這些案例告訴我們,高考分數線決不是人生幸福的分水嶺。據教育專家分析,應試教育下優異成績的取得是要付出代價的。這種代價,就是過度復習造成的對創新能力的扼殺,也許復習得越好,損失也越大。也有人認為這就是我泱泱大國之所以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科學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是,哪一個文科生沒有一個北大夢,又有哪一個理科生沒有清華夢?這種夢想,也許并沒有在多大意義上意味著走向社會后的榮耀、財富、地位和成功,而更多更意味著對15年求學歷程的完美交代,也意味著對自己辛苦付出的最高肯定。自然,有競爭就有淘汰,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畢竟有限,考上名校的畢竟是少數。然而,這并不妨礙我們追求卓越,這也是我所肯定高考的地方——至少它讓年輕人有一個奮斗的目標!很多人沒有到達預計的目標,這并不一定就是什么壞結果,因為一直不斷地追求才是最大的成功!
就我個人而言,曾在事業、高考、身體等方面遭受過較大的挫折,人生中屢屢出現山窮水盡的局面,然而我還是要客觀地說這種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還是在自己。一開始厄運降臨的時候,真的手忙腳亂,束手無策。幾乎崩潰的時候,我曾經向前輩取經,他告訴我“要堅強”,我也曾聆聽同事的勸告“愛自己”。面對冬夜的凄冷和孤寂,面對生命的脆弱和迷離。我曾忍耐,也曾奮起,曾對著窗外那棵參天的白楊靜靜地呼吸,想過逃避,也想過出走,想過無數未知的可能。不過,我一直在咬牙堅持,從改變自己開始改變世界,慢慢地等待轉機。身體孱弱,就從30歲開始打乒乓球,從零基礎開始,看視頻自學,請教老師和球友,漸漸地可以發出力量了,漸漸地有了火辣辣的肱二頭肌。理想豐滿、溫軟,現實骨感、堅硬(王朔就問過“理想就那么無辜嗎?”……幾年過來了,身體越來越棒,事業也越來越起色,情感也越來越順利,心情也越來越好,仿佛氣場也越來越強,一時間,世界的面目也溫馨可愛了很多。
走出洞穴期
還是那句話,我可能不是最坎坷的,但要說也是足夠艱辛。這不是在比慘,再慘也沒有獎杯給你。只是說,這些不堪的過往,一時的沉淪,孤獨的蟄伏,讓我現在的心態更加平和,讓我的行動更加堅決,也讓我有一些資格,更能從容應對生活和生命的苦難。沒有誰不想過上作家劉同說的這種生活:“不管你學什么專業,找工作一定要找個你喜歡的,這樣你每天早晨六點到晚上八點都是高興的。再找個喜歡的人在一起,這樣晚上八點到早晨六點就是開心的,這就是生活。”也可以這么說,這就是理想。但理想總是帶有奢侈品性質的東西,某些情況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如果人真的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那也是外界的施與,在你的內心世界,只要你適時調整,你永遠可以隨時隨地做到“似曾相識燕歸來”。
我曾經寫過一篇《“洞穴”閱讀指南》,大意是說一些牛人或彪悍的人生,總得經過一段“洞穴”歲月,這段歲月也許是牢獄,也許是醫院,也許是最艱苦的時光,也許是人生的最低谷,但牛人們也往往得益于這段歲月。他們利用這段歲月,不懈求索,反復思考,增長知識,澄凈思緒,增長心力,積累了觸底反彈的能量和持續爆發的巖漿。這就像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面,本以為他會成為仙丹的作料,熟料他借機練就了金剛不壞之身和火眼金睛。人生的峰回路轉很多情況都發生在山窮水盡之處。
高考后,無論你身在某種情景,有幾個習慣都值得你一生堅持:
勇氣。也可以說是堅強。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個鄉村醫生,診所剛開業的時候有一些地痞找茬兒,要收“保護費”,正趕上那會兒他心臟也不太舒服。問我怎么辦,我說要勇敢,都是一鄉人,誰也不必欺負誰,誰也不必懼怕準,這種地痞行為本來就是有違法律和道義的惡行,不能慣著,不能向這種惡勢力低頭。他是一個很好的醫生,診所也一直成功開著,并未見受到什么刁難。勇氣很多時候是指不屈服于各種苦難、折磨,同時我覺得還應該包括“沒事別找事,有事別怕事”的心理“抗糾紛”能力。而妥善處理人際對抗,正是高情商人應有之義。
閱讀。梁文道說:“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閱讀的持續有助于情商的累積,所謂書讀多了,內心才不會決堤。閱讀本質上是經歷另一種人生,別人的生活,別樣的生活。閱讀也有利于現實人生智慧的萌發。最近流行的一句話,讀書或者旅行,心靈或者身體,總得有一樣在路上。為什么總得有一樣在路上?因為路上是風景,是流動的思緒,是不糾纏于某個細節,是放過執迷,是寬恕過往,是留住憧憬,是開啟未來。我們不妨試一試,以旅行的心態來看待眼前的事物,那將會是一個美妙的體驗。
行動。千萬不要等待。就像哈佛大學圖書館箴言所說,當你覺得做一件事晚了的時候,恰恰卻是最早的時候。只有行動才能將你的想法付諸實踐,很多人都有美好的設想,然而不動手去做,這些設想只能是空中樓閣。有的人總想等待最好的時機的到來,這種等待其實包含了一種害怕失敗的心態。有很多時候,這種擔心其實僅僅就是擔心。你不做出來,又有誰知道結果,就算結果不能讓你滿意,這個行動的過程也不會是徒勞無功,也要比光想不做、光說不練強一百倍。我見過很多臺灣來我校讀博士的人,很多已經是五六十歲的年紀,這種年紀的學習很多已經跟功利無關,而更多的是出于完善自我的人生信念和實現理想的人生追求。這樣的人。值得佩服。
自立。中國的確是有自己特殊文化的國家。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到現在依然有其流毒,其中一個就是“站隊文化”,特別是在行政體系里面,這種文化根深蒂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這樣的語言,不正是這種文化的深層心理反映嗎?自然,方向的確很重要,但必須是你自己認定的方向,而不是你和其他某種勢力的捆綁。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人不可能脫離群體而存在;然而要把這種群體性放大到吞噬個體的程度,也是極端危險和愚昧的嘗試。青年人在職業上的自立也許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但起碼,我希望自立能成為我們的一種人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