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做一個有夢想的人
如拿破侖·希爾所說:只要是人的心里所能夠設想和相信的東西,人就能用積極的心態去得到它!有一次在大學演講結束后。有位同學對我說:“胡老師,我也曾有夢想,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現在已不敢有夢想。”我說,人生短短幾十年,能做的事情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多,但是真正能做好的事情是有限的,當你用一生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還有什么做不好呢?
Brian:老美喜歡“中國STYLE”
美國名校希望中國學生帶來什么?一些已經被中國學子拋棄的東西恐怕反而是美國考官看重的品質。例如,中國學生在學業上的鉆研精神、重復執行能力、傳統禮儀品質。在申請美國大學時。一定要有意識地保留中國文化的痕跡,美國大學要你帶給學校一些有用的東西、特別的東西。美國大學不稀罕西化的東西,你再西化也只是東施效顰。中國文化中的謙虛、含蓄、內斂以及千年悠遠的文化內涵等等,都是中國文化的魅力。
鄭勇:留學不能只為“洗肺”
去年,在各種規模的國際教育展以及各種類型的海外院校招生活動中,海外院校優美的地理環境、清潔的空氣質量,逐漸成為招攬中國學生的一個噱頭。一位留學專家甚至聲稱,在海外留學的日子能夠達到“洗肺”的作用。當治霾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的時候,成功的出國留學的學生應該是從霧霾當中發現人生道路的人。可以說。霧霾創造了出國留學的選擇,霧霾也創造未來人生發展的機會。
薛涌:中國家長的困局
不久前,一位中國家長給我來信。她帶著女兒移民到美國,女兒在高中的排名和成績都不錯,但問題就是沒有社會活動和體育愛好,又聽說申請大學需要這些,一時不知所措。她訴苦說:“美國教育真是折磨人。沒有一個統一的目標,眾說紛紜,我們都不知道怎么去使勁了。”應該說,這是中國家長典型的問題。在中國,幫孩子選中學校,繳了擇校費,一切就都托付給學校了。學校會告訴孩子和家長該怎么做。然而,這件做對嗎?熊丙奇:給每個學生配課表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在談到教育改革的細節時,曾明確提到,高中每一個學生將擁有自己獨立的課表,而實現獨立課表,當然就要實行“選課走班制”。“走班制”在國外,更確切地說是學分制,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興趣、能力選擇自己感興趣、合適的課程和課程難度,進行自主學習,最終達到規定的課程學分要求即畢業。我國高中目前還沒有實行學分制教學,而是在借鑒國外的學分制,進行走班制探索。
王金戰:你可以不學習
在訓練學生的時候,我要求他們在課桌上寫上一句話:我可以抽出時間不學習,但學習的每分每秒必須是高效率的。同學們,你們可以胡思亂想,但要確保學習的時候是絕對高效率的。不管是半小時還是一小時,時常地暗示一下自己,不要只想不做。當面對一堆事情時候,從最容易的事情著手做,立即行動。拯救一個高三學生,只有2個字:效率。而效率來自于清醒的頭腦。充足的睡眠和強健的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