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棟華

現在體檢越來越普遍,體檢時的檢查項目各有不同,有的繁多,有的簡單。但血常規都在必查之列。因為其方法簡單,只需少許血就可以發現許多疾病端倪。血常規檢查中有一項是血紅蛋白。有的人拿到體檢報告后,發現血紅蛋白雖在正常值范圍,但有些偏低或偏高,便向醫生咨詢:血紅蛋白的正常值是多少,我的血紅蛋白為什么會偏低(高)?
血紅蛋白正常值是如何確定的呢?以成人身高為例,是找很多正常、沒有影響身高疾病的成年人在相同時間測量身高,從最高到最矮。然后根據身高分布情況,刪去一定比例的極端值,使得出的值能較穩定地反映絕大多數正常人的正常身高。如有人身高2.5米,超出正常身高,可能是最高值;有人偏矮,只有1.6米,不到正常身高,或屬于最低值。但他們的身高都是正常的,不過屬于最高值、最低值,或不在那個正常值的范同內。同理,血紅蛋白的正常值只是提供參考,不必為此憂心忡忡。
皮膚白里透紅,面似朝霞,唇綻櫻顆,其紅色來自深層組織內豐富微血管內的血液。全身血液約占體重的8%,其有形成分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其中紅細胞占絕大多數,主要由血紅蛋白構成。血紅蛋白則由特殊的珠蛋白和含鐵血紅蛋白結合而成。
長期居住在高原者,因為周圍環境缺氧,身體便自動調節,生長出更多的紅細胞,使面色顯得更紅。因各種原因,身體內紅細胞不足,或血紅蛋白含量減少,即為貧血。貧血患者皮膚蒼白,口唇、眼瞼、甲床也缺少血色,感到全身無力、心慌氣短、頭暈發昏等。
血液循環經過肺部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與氧結合,成為氧合血紅蛋白,呈鮮紅色。經心臟加壓輸入全身組織后,釋放出氧氣,與二氧化碳結合,成為還原血紅蛋白,其顏色發暗。當呼吸道受阻或肺循環障礙時,氧合血紅蛋白量下降,還原血紅蛋白增加,使鼻尖、口唇、指尖等末梢部位皮膚呈現暗紫色,醫生常稱發紺。發紺是多種疾病的癥狀。引起發紺的主要原因是缺氧。
血紅蛋白比氧更易與一氧化碳結合,而且一旦結合后便很難分離。煤氣中毒時,由于血液中的大部分血紅蛋白與一氧化碳結合,失去運氧能力,因而造成組織缺氧甚至機體死亡。但這時身體并不出現發紺,口唇、兩頰及前胸皮膚反可呈櫻桃紅色。輕度煤氣中毒者有頭暈眼花、惡心嘔吐、四肢無力等表現,吸入新鮮空氣后,不適癥狀可很快消失。嚴重者應送醫院搶救,做吸氧、高壓氧或放血充氧回輸等治療。
紅細胞在骨髓內生長成熟進入血液循環,其壽命只有120天。衰老的紅細胞由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吞噬細胞破壞,釋放出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又進一步分解形成膽紅素。膽紅素進入血液,由肝臟攝取、解毒,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后稱結合膽紅素,隨膽汁排出,進入腸道。膽汁的顏色自金黃色至深綠色不等,決定于其中所含膽色素種類和濃度。由肝細胞分泌的膽汁,呈金黃色或橘棕色。經膽囊貯存濃縮,顏色加深而成深綠色。
在腸道,結合膽紅素經細菌作用,成為糞膽素元和尿膽素元,大部分在大腸下段轉變為糞膽素隨糞便排出,小部分又重新吸收入血。吸收入血中的一部分隨尿液排出,為尿膽素。糞膽素和尿膽素是糞、尿帶黃色的主要原因。如紅細胞破壞過多,血中膽紅素增多;或膽管阻塞,膽紅素不能排泄,使血中結合膽紅素增多;或由于肝細胞損害,同時影響膽紅素的處理和排出,血中兩種膽紅素增多,即出現鞏膜、黏膜和皮膚發黃的現象,稱為黃疸。根據化驗結果,可判明是何種膽紅素增多,從而幫助診斷。引起黃疸的常見疾病有蠶豆病、各種肝炎、膽管結石以及胰頭、膽管等部位癌腫的壓迫。黃疸以對因治療為主。
胃潰瘍或胃癌等胃腸疾病可發生內出血。出血量大,經胃酸作用,自大腸排出,使大便呈棚油樣,稱黑便,同時伴有頭昏、無力甚至昏迷等其他失血癥狀。
掌握了血紅蛋白的變色秘密,就可以透過各種顏色,加強自我保健,發現、預防疾病。對于部分患者,則可幫助尋找病因,徹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