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思怡
摘 要:本文通過查閱文獻的方法,對我國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目前競爭合作現狀做了描述。并結合文獻進行定性分析得出形成合理的多元化辦醫格局的建議,從而提出建立良好的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的競爭合作機制,才能最大效率利用醫療資源,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公立醫院;民營醫院;多元化辦醫
在中央相關文件發放后,在政策的引導下,大量社會資本涌入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截止
2013年8月,我國醫院達2.4萬家,其中公立醫院13420家,民營醫院10686家。但是根據衛生部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關于“我國醫療機構服務量測算”的調查結果,目前我國民營醫院的服務量為醫療服務總量的10%,綜合性醫院極少。
政策方面,民營醫院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和繼續教育等多方面,與公立醫院享受同等待遇,并且在服務準入、監督管理等方面一視同仁,但在醫療服務市場上的競爭中,公立醫院仍占絕對優勢地位。盡管民營醫院在發展中遇到了種種困難,但是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一、多元化辦醫格局的相關研究
(一)醫療領域所有制研究。醫院產權結構的改變對增強醫療服務市場的競爭性是有利的。不同所有制的安排產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醫療機構的所有制形式主要分為三類:公立醫院、私人非營利醫院和私人營利醫院。每種形式各有利弊,公立醫院有利于保護消費則的利益,提高低收入者的社會福利,但可能效率低下;營利醫院有較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動機,但醫療費用昂貴;私立非營利醫院可能會過分追求質量、成本較高。
(二)多元化辦醫中的概念和認識誤區。我國在醫改中堅持引入社會資本,推進多元化辦醫格局。然而在實踐中,不在少數的政策制定者、醫院管理者還有學者對多元化辦醫存在認識誤區。醫院的產權屬性由醫院資產擁有者的身份所決定,而醫院的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性質由資產所有者的投資目的,確切的說是醫院投資者對醫院利潤的處置方式所決定(高解春,2011)。要根據醫療機構的經營行為、提供的醫療服務性質以及承擔的社會責任來對營利性醫療機構和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進行界定。實際上,無論是公立醫院、非營利性民營醫院,還是營利性民營醫院,均應有正常盈利,以保證醫院的發展和運作,這與醫院承擔的公益性責任并不矛盾。
二、我國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競爭合作現狀
目前民營醫院與深化醫改前的2008年相比,數量從5403所增長到10686家,增長率達97.8%。與此同時,公立醫院數量由14309所減少到13420所,占醫院總量比例從72.6%減少到
55.7%。民營醫院數量及提供的服務雖然都在快速增長,但是遠未形成于公立醫院競爭的市場力量。總體來說民營醫院規模偏小,截止2012年4月,我國8000余家民營醫院中,三級醫院占
1.57%,二級醫院占8%,一級醫院占到90%以上,而民營醫院床位數雖然年增長速度都高于公立醫院,但其床位數僅占全國醫院總床位數的12.5%。現有的民營醫院經營模式主要有自主經營模式、部分托管模式、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模式、股份制經營模式以及集團連鎖式式管理模式。不論何種模式,都需要與公立醫院進行競爭。
公立醫院在數量和提供的醫療服務上增長緩慢甚至是減少的,但其在醫療服務市場上仍占主體。公立醫院由于治理機制和產權的問題,雖然要求其具有非營利性的性質,但事實上絕大部分在被迫追求利潤。由于政府對公立醫院投入不足,越到基層越少,趨利性增強,過分強調硬件設計、各醫院間熱衷“軍備競賽”、百姓看病費用高漲和套保、騙保等欺詐行為的發生,并產生誘導需求行為。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在互相競爭的同時,目前合作更是雙方需要的。在合作過程中,不僅可以減輕財政負擔、利用公立醫院的人才、設備、科研項目等資源優勢扶持民營醫院的發展,也有利于向不同需求層次的人群提供醫療服務,增加醫療服務的有效供給。值得提倡的合作方式有: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軟硬件資源實現共享、建立內部會議和雙向轉診制度、人才培訓、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橫向聯合。
三、其他國家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發展現狀
美國:美國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主要有三種:數目有限的公立醫院、占主要地位的民營醫院以及私人開業的醫生。民營醫院中非營利性的民營醫院為主導。截至2009年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占美國所有醫院數量大約50.4%,公立醫院占總數22.5%,營利性民營醫院占17.2%美國大多數規模較大、設施配置好、醫療水平高的醫院都是非營利性的民營醫院。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基本由個人或者團體的慈善捐助建立。
英國:截止2000年,英國公立醫院占所有醫院總數的95%以上,有5%的營利性民營醫院。英國是世界第一個福利國家,實行國家衛生服務體系(NHS),由政府提供全民的免費醫療。公立醫院就醫費用低,但是服務的可及性極差。
德國:德國的公立醫院由聯邦和州政府以及承擔某些公共事務的地方政府或組織建立,其管理方式注重醫院的自治。由于公立醫院效率的底下,德國也是積極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體系。1992至2003年間,德國公立醫院的市場份額由
45%減少為36%,營利性的民營醫院則從15%增加到25%。
四、如何構建我國多元辦醫格局
(一)合理的區域衛生規劃。區域衛生規劃一大宗旨就是既要結合區域醫療需求的特點,滿足多層次的醫療需求,也要避免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惡性競爭。新增醫療衛生資源時要優先考慮社會資本,控制公立醫院規模盲目擴大,尤其是舉債建設。同時要促進大型設備資源共建共享。
(二)公立醫院著重基本醫療。目前,我國公立醫院一部分是保留,一部分進行改制,允許社會資本的進入。對于改制的公立醫院產權要界定清楚、明確投資收益和回報形式,從法律法規上規范改制過程。對于公立醫院,政府首先要加大對其的投入。同時,正視醫生的勞動價值被嚴重低估的事實,在破除“以藥養醫”的前提下合理提高醫療服務收費。
(三)民營醫院多方向發展。 按照投資目的不同,民營醫院分為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營利性民營醫院。非營利性民營醫院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團體或是個人的慈善捐款以及服務收費,其獲得的純利潤不可用于分紅。二者都應該依據自身的條件選擇發展方向。國家進行醫改,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醫療服務市場有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就是增加全社會的醫療服務供給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營利性的民營醫院可以盡可能地壓低資本開支,獲得的利潤留一部分作為社會分紅。在扶持民營醫院發展過程中,政府應該引導民營醫院發展差異化服務,使其與公立醫院有序競爭。于此同時,深化公立醫院與私立醫院的合作。
(四)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建立合作機制。 除了在上文提到的私立醫院和公立醫院各自資源建立的合作機制以外,政府應建立相應的制度更高效地利用醫療資源。一方面,政府部門推動守門人制度:患者在醫保定點的醫療機構進行首診,自下往上逐級轉診。同時支持鼓勵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搭建患者輸送橋梁(周欽、樊敏杰,2013)。
(五)加強監管體制建設。衛生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管體制的建設。對民營醫院,市場準入條件要放寬,但是監管一定要嚴。重點對民營醫院的醫療質量、醫療行為、財務以及營銷方式加強監管。對于公立醫院,在監管中主要要確保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和非營利性。還應該將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一同納入醫療治療評估檢查范圍,對于民營醫院尤其要實施日常的業務指導。除了政府監管以外,民營醫院要形成自身的行業自律。
參考文獻:
[1]白羽弘,2013:《中國民營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發展未來》,《經濟視野》第1期.
[2]封進、余央央,2009.9:《醫療領域所有制和市場競爭效果的研究評述》,《中國衛生政策研究》第2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