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應用題分量重,篇幅大,種類多,分布于各個年級。應用題教學的關鍵在于分析其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小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應用題教學,解題思路,培養能力
一、新舊聯系,引出思路
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很強,新知識總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所以,在學習新的應用題前,恰當地復習與新知識有直接聯系的舊知識或把較復雜的復合應用題拆開,編成幾道簡單的應用題,以此做鋪墊,就會引出解答新應用題的思路。例如:講第七冊復合應用題的例1:“一個服裝廠計劃做660套衣服,已經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先把這題拆開,編成3道簡單的應用題,作為新課前的復習。一個服裝廠做一批衣服,已經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已經做了多少套?一個服裝廠計劃做660套衣服,已經做了675套,剩下多少套沒有做?一個服裝廠做285套衣服,要3天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讓學生解答完這三道應用題后,又把這三道簡單應用題組合成如上的復合應用題。這一拆一組合,再經老師啟發,學生根據復合應用題中的“已經做了5天,平均每天75套”就能求出剩下的套數;知道計劃做660套衣服,又求出5天做得套數,就能求出剩下的套數;又知道剩下的套數要3天做完,就能求出后3天平均每天做出的套數,在分析本題數量關系的過程中,逐步引出用綜合法解這道題的思路。
二、分析結構,開拓思路
學生往往對兩類貌似質異的應用題的結構分辨不清,引起錯覺造成思維混亂。為了開拓學生的思路,正確解答這類貌似質異的應用題,可以把這樣的應用題放在一起分析結構。
這樣對比分析結構,能使學生加深理解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牢固地掌握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結構特點,開拓了學生的解題思路。教師抓住這一關鍵問題,應用比較的方法找到知識的連接點和生長點,突出了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掌握了這點區別,也就掌握了新課的知識,使學生清楚今天新課究竟新在什么地方。
三、一題多變,訓練思維
一題多變,是指學生能在應用題的條件或問題改變的情況下,根據對條件、問題和數量關系的分析,組成一道新課,從而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在講了較復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之后,為了訓練學生能正確判斷有關題目中什么量作單位“1”,明確要求的量是單位“1”的幾分之幾,可以擬出條件,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列式解答。第七冊教材中講完應用題例1后,根據例題“(660-75×5)÷3”的數量關系,判斷下面這道應用題的列式,哪道式題正確?
“王玉玲看一本290頁的小說,前4天每天看20頁,其余的計劃每天多看10頁,再用幾天可以看完?”列式有:(290-20×4)÷10;(290-20×4)÷(20+10);(290-20×4)÷10+4;根據題意,第2個列式是正確的。也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怎樣改動題目,使得第一個列式才正確?要使第3個列式正確,又應該怎樣改動題目?這種根據題意選擇合適的算式或根據算式選擇適合的題意,對促進學生運用正確的思路進行判斷和提高解題能力都很有好處。
責任編輯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