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 劉小利 王彬
摘要保定市是傳統農業大市,農業產量極大,大力發展都市農業是提高我市農業經濟加快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該研究對保定市都市農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長效發展機制不完善、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示范區的“示范性”不夠、生態農業發展不受重視、建設資金支持不足等問題,結合保定市資源特點提出了都市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發展;現狀;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12-03750-02
作者簡介劉揚(1985-),男,河北曲陽人,初級實驗師,碩士,從事管理科學研究。
都市農業作為農業現代化的一種嶄新形態,在使城市功能優化完善,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給予支持、完善和推動[1]。研究表明,20世紀90年代的創新大多萌發于經濟發達區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大城市代表著我國都市農業發展水平和農村生產力的最高水平,體現著我國都市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景,預示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社會生活進步的方向。因此結合大城市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水平,探索一條適合保定市都市農業發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保定市都市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整體長效的發展規劃仍需完善發展規劃對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樣,缺乏長期規劃和宏觀管理的農業發展必然是無序發展,容易出現功能相似、重復建設的缺點[2]。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的大都市,都擁有地方特色的都市農業發展規劃,保定目前仍缺乏這種全面的長遠規劃。在都市農業發展上,臨近市區的各縣、區由于各種原因仍以獨立發展為主,各縣區在發展上出現雷同、無序、浪費的建設,產業重點不突出。
1.2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不管是龍頭企業培育還是都市農業示范區的建設,都是對傳統農業經濟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只有有效提升農業產業化,走集約型高科技的現代農業的合理產業結構調整,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但總體上保定市的農業發展速度較慢,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單一、規模過小等缺點,與京津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1.3示范區的“示范性”不夠雖然保定市選擇了都市農業示范區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手段,但在示范區的建設過程中,其示范作用未能突顯。首先,在基礎建設方面,盡管政府大力支持示范區的建設,但示范區周邊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仍未到位,尤其是基礎建設環節,很多示范區離市區較遠,交通環境也不理想,對業示范區的客源及其收入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到示范區的發展規模和生產經營。其次,在內容建設方面,示范區內仍然以生產功能為主,缺乏綜合性發展,其他功能的建設也相對薄弱,特別是與旅游業、服務業等諸多方面結合不夠緊密,未能讓游客感受到“農家樂”因何而樂,不能切身感受到都市農業與傳統農業有何不同。另外,由于都市農業是一個較為全新的概念,很多市民不了解都市農業,對于現代農業示范區也了解不多,導致潛在客源的流失,也影響了都市農業的持續經營。
1.4生態農業發展不夠重視生態功能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都市農業“三生”功能之一。保定市當前并沒有對生態農業的建設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另外,作為一直以傳統型農業發展為主的保定市,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忽視了生態功能的建設。加之城市現代化建設造成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農業生態建設急需加強。
1.5建設資金缺乏有力支持都市農業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不僅需要長期的發展規劃,完備的產業政策,還需要強大的建設資金作為支撐。但是目前由于保定都市農業起步較晚,投資資金來源較為單薄,不能提供長期有力的資金支撐。保定市應當實施有效手段,帶動社會資金、信貸資金等投入到都市農業的建設中來,實現投資資金的多元化。
2保定市都市農業發展資源條件分析
都市農業必須保證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與“三農”有關的各種資源,例如自然資源、旅游資源、文化資源、產業資源等。只有重視與地方特色資源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其優勢,保證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以及領先技術的完善,實現地方資源優勢向特定競爭優勢的轉換[3],為都市農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1自然資源保定具有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保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既有來源等地的礦產資源,又有滿城、望都等地的區位優勢。保定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干冷嚴寒;春季回暖迅速;夏季雨量集中,日溫差較大;秋季天高氣爽,無霜期較長。保定地區所處地理位置能夠接受較強的太陽輻射,光能熱量比較豐富,氣候條件優越, 灌溉便利,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
2.2旅游資源休閑旅游農業是都市農業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城市郊區農業和農村為載體,以自然和農業生態環境、人文景觀等與農業生產等各種活動及傳統民俗、文化為資源,集觀賞、游覽、娛樂于一體的,為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的新型產業。
古城保定匯聚了豐富的旅游資源,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豐富,85%以上的著名景觀資源均集中分布于保定市城區及近郊范圍內,形成了都市休閑農業園的密集區, 這就拉動了經濟的增長,城鎮居民對農業多功能特性需求的增加,都市農業的市場前景廣闊,成為都市農業持續發展的主要拉動力。
2.3產業資源保定具有良好的產業結構和雄厚的產業基礎,全市的產業結構以制造、風力發電等傳統和新興產業為主體。此外,保定作為京、津的樞紐城市,經常獲得來自國家和省相關政策的傾斜,有利于保定市產業環境的發展與改善。同時,保定要利用其雄厚的產業基礎和良好的產業環境承擔起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化的重任,提高其綜合競爭實力。其次,在穩步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基礎上,用高新技術改造和傳統工業提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3 對策建議
3.1 加強政府對都市農業的支持力度和規范管理任何一個地區都市農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都市農業是需要有計劃地加以保護的農業,近些年來,由于面臨農產品過剩和農村社會經濟的諸多困境,各地區包括發達國家從相關政策方面給予了多方面支持[4]。尤其針對都市農業在資金投入方面的短缺問題,政府部門可以建立以國家投資為先導,企業和農民投入為主,信貸投入為驅動力,外資投入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層次的都市農業投資體系。
3.2以點帶面,逐步推進都市農業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與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緊密相聯的農業現象,并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賦予新的內涵,是為適應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城市區域范圍內形成的,依托并服務于城市的生產力水平較高的現代農業形式,它是一個依靠政府支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推進的漸進過程,不能急功近利。
3.3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保定的地區資源優勢根據各地區的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提高示范區的示范性。加大宣傳力度,對農民普及都市農業發展的相關知識,堅持多元化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安曉寧.關于都市農業的概念、功能及其發展戰略與對策建議[J].調研世界,1998,20(12):7-9.
[2] 許圣道,孔喜梅.河南城市化進程中的都市農業發展問題[J].河南社會科學,2010(4):210-212.
[3] 廖森泰,周燦芳,鄭業魯.都市農業發展的傳統理論與創新思路[J].廣東農業科學,2007(1):83-86.
[4] 原梅生.我國休閑農業發展及其與農民增收的關系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