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維勤
如果一個人口中經常有異味,別人就會認為他不講衛生,并不覺得是什么大問題。但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則是“小事不小”,口中的異味往往是五臟六腑發出的警報。
中醫認為,口內的津液與心、肝、脾、肺、腎等臟器是相通的。健康的人口中一般是沒有異味的,也沒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覺。如果口中出現了異常感覺和氣味,則說明內部臟腑出了問題。
口中發苦,多為熱癥,是火熱之邪內侵的表現,尤其是肝膽火旺、膽氣上逆。《內經》中早有記載,如《靈樞·四時氣篇》中說“膽液泄,則口苦”。熱癥患者除了口苦外,還會有口干舌燥、苔黃、喜冷飲、尿少色深、大便干燥等癥狀。此時,可選用黃連上清丸等清火藥物。但如果患者身體虛弱,則不可輕易服用上述降火藥。
我有一位棋友,七十多歲,性格開朗,健談好客,唯有一點讓我難以接受——他一說話就會有一股難聞的異味“脫口而出”。我問他怎么了,他說自己口苦、咽干,早上起來尤為嚴重。
在給他診病過程中,我發現他脈弦、舌苔白厚、唾液旺盛,這是肝經濕熱的征兆。肝和膽相連,膽是主導苦味的,由于它有濕熱,從而引發口苦。我先給他開了五劑去濕熱的方子(以柴胡為主)。剛吃過兩劑,他就說感覺從未有過的輕松,五劑藥服完后他又自行配制了幾劑,現在全好了,不再口苦。
口中發酸,西醫認為是胃酸分泌過多導致的,常見于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癥。中醫認為病根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熱,致使胃酸過多。如果只是偶爾感到口酸,多是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或飲食過量,不用擔心。如果經常口酸,并且伴有舌苔厚膩、打嗝時有腐臭味等癥狀,多是脾胃虛弱,可以服用一些保濟丸或山楂丸。如果患者的口酸與胃酸上泛有關,同時還有舌頭發紅、脅肋疼痛等癥狀,多半是肝胃不和,這時就要以瀉火和胃為主。
有的人常常感覺口有甜味,甚至喝白開水也像喝糖水一般。中醫認為這是脾胃有問題,多為脾胃濕熱、熱蒸上溢的外兆;少數為脾虛,虛火迫脾津上溢。這種癥狀久了就會發展為糖尿病,這一點《內經》中講得明明白白:“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現代醫學也證明了口甜是糖尿病和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的信號。糖尿病患者口中發甜是因為血液中含糖量增高,唾液中的糖分也會增高。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可引起各種消化酶分泌異常,當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高時就會出現口甜。
還有的人經常會覺得口中淡而無味,吃什么也不香,這多是脾胃出了問題。如果伴有胃部脹滿、大便稀薄、脈細等癥狀,則多半是脾胃虛弱,治療上應以健脾和胃為主。如果伴有疲乏無力、大便稀軟、舌苔厚膩等癥狀,并且不喜歡喝水,則多半是脾胃有濕,治療上應以燥濕和胃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