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蘭
大部分女性在一生中都會遭受月經不調的痛苦。月經不調指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經色、經質的異常。它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無定期、經期延長、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等。月經不調發生的原因很多,如內外環境的改變、過度的精神刺激、飲食因素和其他疾病的影響,以及流產或產育過多、月經期不注意衛生,造成人體內部的臟腑受損,肝、脾、腎功能失常。
月經不調具體表現各不相同,其中月經先期表現為月經周期提前7天以上;月經后期表現為月經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兩三個月;月經先后無定期表現為月經周期有時提前,有時延后;經期延長表現為月經周期基本正常,行經的時間在8天以上,甚至淋漓半個月以上方凈;月經過多表現為月經周期基本正常,但月經量明顯增多,并且時常伴有血塊;月經過少表現為月經周期基本正常,但月經量明顯減少,甚至點滴即凈,或經期少于2日,常伴有小腹脹痛、腰酸、心煩易怒、疲乏無力等癥狀。
女性還有一種月經病,就是功能性子宮出血,簡稱“功血”。由精神過度緊張、環境氣候改變、營養不良或代謝紊亂等引起的子宮異常出血,屬中醫的“崩漏”范疇。此病常見于青春期及更年期,亦可見于流產或分娩后的女性。可突然發作,亦可由月經不調發展而來,功血主要有以下幾種癥狀:①子宮不規則出血、月經提前或推后,完全沒有規律可循;②月經頻繁,周期縮短,一般少于21天,出血量和出血天數正常;③月經量過多,每次出血量為數百毫升,周期、經期卻正常;④月經淋漓不盡,月經前后出血可持續十幾天,周期基本正常。
還有些女性在經期及其前后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并向背部及大腿放射,嚴重時伴有惡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等癥狀,甚至昏厥,上述癥狀可持續數小時至數日不等,月經干凈后癥狀即行消失,這在醫學上稱為“痛經”。臨床常將其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系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病變者,故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于青春期少女及已婚未育者。此種痛經在正常分娩后多可緩解或消失。繼發性痛經系因生殖器官有器質性病變所致。
根據中醫“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當發生月經不調、功血、痛經時,可選擇人體穴位進行自我按摩。長期堅持,就可讓月經調順。
穴位可選氣海穴、太溪穴、三陰交穴。氣海穴位于肚臍直下約2橫指寬處;太溪穴在足內側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三陰交穴位于足內踝尖直上4橫指骨下緣處。自我取穴按摩法:患者取坐位,以右手魚際(大拇指根部肌肉最豐厚處),先按揉腹部的氣海穴3~5分鐘;再以右手拇指指腹螺紋面依次按揉雙側下肢的太溪穴、三陰交穴,每穴按揉約2分鐘,以酸脹為度。然后患者仰臥位,用摩法以順時針方向按摩小腹,時間為3-5分鐘。最后患者取坐位,先以兩手手掌在腰骶部上下往返反復按摩2分鐘,以透熱為度。此按摩療法,每日早晚各進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