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摘 要 我國當前的經濟正在快速、健康的發展,加之當前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國同其他國家一樣,也已經處于一個信息化時代。為了更好的實現對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也應當注重對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本文主要論述的是當前我國在計算機科學方面,與技術專業課的改革過程中所遇到的情況,并且對這種情況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與研究,制定出能夠更有效提高專業層次的措施與辦法,以期為日后我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計算機科學 層次化關節點 現狀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已經步入了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與此同時,它也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當前這個時代中,我國已經將注意力逐漸轉移到了如何增強國民素質這個問題上來了。之所以國家會對這個問題十分重視、十分關注,主要是因為國家意識到在信息爆炸這個時代中,只有及時的掌握最新的數字與資訊,才能做到更好的順應世界發展的大潮流,也只有這樣才能根據市場需要,培養出與之相適應的技術人才,從而有效的促進提高我國的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我國在世界中的綜合國力。
1計算機科學培養技術人才的原則
(1)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
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先進的科學技術,當前我國的眾多高校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們創新精神,應當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們綜合素質的培養,也要注重根據當前技術發展的潮流,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與此同時,應當按照我國過去相關學科教育的改革成果,進行有針對意義的創新意識與發展措施,形成更加有效的教學體系,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我國相關學科的教學質量。
(2)培養人才的團結意識
為了更好的提高我國科學技術在國際上的綜合國力,相關的教育工作者與研究者在教學這個過程中,不單單應當注重對教學質量的重視與關注,還應當注重對學生們團結意識、創新意識的培養與鍛煉。與此同時,各個高校還應當建立起與自身情況相適應的教學理念,逐漸完善一種自身獨特的辦學特點。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培養出與社會當前發展形勢相適應的技術型人才。各個高校中, 教學技術發展的永恒的主題,指的就是教學質量。
(3)培養人才知識與實踐的技能
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們的專業層次,高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他們進行專業知識方面的培養與教育,對計算機這門學科中出現的重難點進行更多的指導與教育。這樣一來,便能很好的提高學生們對計算機先進知識的掌握,進一步提高他們對專業知識的應用與實踐能力。相關的教學人員在對學生授課的過程中,不單單要注重對學生成績的提高,也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使他們能夠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專業層次,成為建設我國新型和諧社會的主力軍,有效的促進我國經濟事業的發展。
(4)培養人才對技能提高的意識
根據當前我國計算機科學的發展狀況來說,各個高校對計算機這個學科的發展需要結合當前社會的發展狀況,需要結合本學科的科研成果,以此來選取更加適合未來發展的教學方針。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我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2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計劃實施的有效措施
要想制定出一個與當前實際情況相符合的教學目標,就應當對當前計算機這一學科的發展現狀進行詳細的了解與分析。經過相關研究者對相關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得出了一些對當前課程研究有借鑒性意義的具體措施與方法。
(1)精煉課堂教學內容
計算機這門學科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它有較強的實踐性。這樣的特點就要求相關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積極運用當前較先進的方法與模式。教師在課堂上應當對課本中出現的重難點進行講解,并且鼓勵學生們對相關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不斷的鼓勵他們建立起一個具有主動性的自學意識。與此同時,還應當避免之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填鴨式”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給學生們更多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才能更有效的發揮他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2)加強實踐能力的課程
在高校中,雖然計算機這一學科的技能訓練課程是與理論課程分開的,但是作為同一門學科中的不同分支,應該采取相同的考核制度與策略。另外一方面,教師應當對學生們使用的教材進行集中訂閱,這樣一來,可以方便學生們提出對相關的問題與不解。
3總結
綜上所述,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的大潮流下,各個學校應當對計算機這一學科加強更多的關注與重視,著重發展相關的教育事業。不斷的提高計算機專業的職業技能層次,能有效的為我國的科學技術快速發展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能夠有效的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資料
[1] 王國胤,瞿中,夏英,胡軍,陳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層次化關節點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J]. 計算機教育,2011(15).
[2] 姜臘林. 地方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定位及課程體系研究[J].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06).
[3] 劉伯紅,閻英,方義秋. 高校計算機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改革探索與實踐[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