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坤梅
語文教學是引導兒童從自己心中“發展”出真正的語文素養的過程。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只有不斷策劃“喚醒、滿足與轉化”學生內心需要的語文活動,即從兒童的需要出發策劃和展開語文活動,才能扎實活潑地幫助學生建構他們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語言。教學中筆者精心設計的一些小活動可以重點滿足與激發學生的需要。
一、設置沖突
“教學是挑起矛盾沖突的藝術”,設置沖突對于激發學生內在“挑戰性”需要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利用文章重點與實際景點的“不統一”引發沖突
“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景致優美,大家了解天都峰嗎?”(板書:天都峰)在師生共同了解天都峰后,補充板書課題(上的掃路人),問學生:“現在在你有什么想問作者的嗎?”有學生說:“我想問,你為什么不寫天都峰的美景,而寫普通的掃路人呢?”大多數學生也有這樣的疑問。然后,教師在大家疑惑之時,請學生思考:“那么,天都峰上的掃路人到底有什么值得作者一寫呢?帶著問題好好讀書,從文中尋找答案吧。”學生興致盎然。
2.利用文章前后語言的“矛盾”引發沖突
如上《二泉映月》時,可通過讓學生找到寫“聽”的句子,然后在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文本中的一個“沖突”:一個中秋之夜,小阿炳隨父親來到二泉邊賞月。父親問他聽到什么,他說:“除了水聲什么也沒有聽到。”父親說:“你還小,等你長大了,你就能聽到許多奇妙的聲音。”阿炳長大之后,眼睛瞎了,又是一個中秋之夜,來到二泉邊,卻只聽到了嘆息、哭泣、傾訴、吶喊,惟獨沒有聽到奇妙的聲音。借助這個沖突,學生興趣被激發,思維活躍,文章難點也迎刃而解。
3.利用文字與文本的意義之“不和”引發沖突
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導入的時候,一位教師是這樣做的:他先請學生說說普羅米修斯是個怎樣的神,從而喚醒他們對普羅米修斯的美好印象,接著他請學生說說關于“盜”這個字的印象,進而又用課件演示甲骨文“盜”字,并進行解說:“這是口水,這是流口水的那個人,口水流得極多以至于要用一條小船來載。你估計這是說什么?”學生的回答是:“這就是說那個人非常想要一件東西,因此流了很多口水。這說明那個人非常貪心。”最后請學生說說自己由“盜”想到了哪些詞,追問“盜”字給學生的印象如何,學生自然說印象很不好。
二、呈現目標
1.將目標蘊含在“書寫”中
教學《鼎湖山聽泉》的時候,課文中有兩個地方對聆聽泉聲的感覺不盡相同,筆者利用這一點確定了學習目標:兩次聽泉聲,感覺一樣嗎?如果讓你用兩個“聽”字表達出感覺得不同,你準備怎么寫?默讀后,在自己本子上寫一寫。
2.將目標蘊含在“話題”中
當法布爾將小甲蟲放進蝸牛殼里之后,他還包上樹葉,把甲蟲裝進衣袋,還撿了貝殼和彩石。可是文中沒有描繪他的心理活動,于是筆者先引導學生根據這個句子談體會,并組織學生以“法布爾一邊裝小甲蟲,一邊會對它說些什么悄悄話呢?”為話題,使學生將情感通過語言外化出來。
3.將目標蘊含在“對號入座”中
例如:教學《黃果樹瀑布》時,筆者板書三個詞語“所感、所聞、所見”,然后說:“我將‘所感放在第四自然段的下面,如果讓你把‘所見與‘所感放到它該在的地方,你會放在哪里?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后再發表意見并說說你那樣放的理由。”這些目標的制訂比較簡單,但是目標的呈現還是非常注意的,而“游戲、話題、動手”就是呈現的載體與方式的完美統一。
三、運用音畫
1.在享受中理解字詞
教學《鼎湖山聽泉》第四自然斷的排比句時,四種泉聲,各具韻味。如何利用音樂引導學生理解“聆聽、辨別和品味”三個詞語呢?筆者做了三步:第一步,放四種泉聲,請學生聆聽,問學生怎樣聽才算聆聽。第二步,放一個“辨別”,說說“辨別”的意思。第三步,讓學生說說自己聽了這種泉聲的感受,理解“品味”的意思。
2.用“審美”帶動朗讀
接著上面的教學,讓學生用耳朵、眼睛同時“聆聽與辨識”四種泉聲,先將區別讀在臉上,再將區別讀在動作里,最后配畫面展示,將區別讀在聲音中。
3.用配樂朗誦創設基調
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教師的配樂朗讀,給課堂帶來一種示范,一種生機,一種震撼,一種由美畫美樂美讀所創造的詩歌意境。例如:在“李白是仙”這一節課中,一共用三次音畫與美讀。第一次,出示《望廬山瀑布》,配古箏樂,朗誦,讀得氣勢磅礴;第二次,出示《夜宿山寺》,朗誦,讀得安靜;第三次,播放音樂,出示《秋浦歌》,朗誦,讀得憂愁。這三次朗誦給學生帶來了享受,同時很好地將每一首詩歌的基調傳遞到課堂。
事實上,設置沖突、設定目標、運用音畫這些活動策劃的背后的依據就是學生的各種基本需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致力于激發學生的這些基本需要,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