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選取市場需求、市場供給、企業自身狀況和外部環境4個關鍵指標為研究對象,并運用實證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探究了商業運營三要素對盈利的影響。通過研究,克服了此方面定量研究不足的問題,為市場盈利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商業運營 盈利 因子分析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市場環境正得以逐步完善,產品的供給和需求產生了相互作用,使得市場達成了良好的自我組織效果。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流入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產品開始進入市場。在此背景下,人們將目標放在了盈利這樣的概念上。編者在研究市場經濟學和古典經濟理論的前提下,創建了商業運營三要素理論,亦即商業盈利理論。商業運營的三要素包括:市場需求、市場供給和企業自身狀況。
一、研究假設
影響市場上商業盈利的因素體現在很多方面,本文嘗試進行歸類,并建設完備的理論體系。對一個企業,影響其在市場中獲得盈利的因素主要分為:市場需求、市場供給、自身狀況和外部環境四大類。
(一)市場需求
市場需求是指一定的顧客在一定的地區、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市場營銷環境和一定的市場營銷方案下對某種商品或服務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可見市場需求是消費者某種需求的總和。市場需求的構成要素有兩個,一是消費者愿意購買,即有購買的欲望;二是消費者能夠購買,即有支付能力,兩者缺一不可。同時,影響市場需求的主要因素有:消費者偏好、消費者的個人收入、產品價格、替代品的價格、預期、其他因素。
假設H1:市場需求對企業盈利具較大程度的影響。
(二)市場供給
市場供給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內,一定條件下,在一定的市場范圍內可提供給消費者的某種商品或勞務的總量。影響市場供給的因素有:產品價格、生產成本、生產技術、預期、相關產品的價格、生產要素的價格等。
假設H2:市場供給對企業盈利具有較大程度的影響。
(三)企業的自身狀況
企業的自身狀況,是指一個(能夠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企業的自身發展能力與自身生產能力的總和,這里的企業自身狀況包括:企業的管理能力、職工的配合與積極程度、公司的財務制度和物理技術水平。
假設H3:自身狀況對企業盈利具有較大程度的影響。
(四)外部環境
外部環境,是指對市場有影響的外部因素,這里主要包括:政府(銀行、社區)等機構、相關企業的競爭等兩大因素。
假設H4:外部環境對企業盈利具有較大程度的影響。
二、研究假設的實證分析
(一)問卷設計
為了真實有效地獲取獲得企業盈利與4個關鍵指標的體系,在問卷設計過程中請教了問卷設計方面的專業人事,與此同時,在正式調查之前進行了小范圍地預調查,并根據預調查反饋的信息對原始問卷進行了認真細致地修改。
問卷共設計了16個題目,包括市場需求的影響因素、市場供給的影響因素、企業自身狀況的影響因素和外部環境的影響因素5個量表內容,均采用利克特5點計分。根據題目選項分別賦予1~5分,分值越大,代表影響程度越深。
(二)樣本選擇
考慮到本論文的特殊性,涉及到企業的盈利概念,就需要選擇將產品或服務投入市場的企業,而且不同的類型、規模都會對樣本的判斷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為了保證調查的公允性,本文的樣本企業全部選自北京和天津,資產總額在600萬上下的民營小型產品生產及服務型企業。
調查問卷共發放500份,實際回收422份,回收率為84.4%,通過對422份問卷進行整理,剔除掉信息度不高或填寫信息不完整的問卷12份,得到有效問卷410份,有效問卷率達97.16%,符合問卷調查的基本要求。
(三)數據分析與處理
首先,采用KMO檢驗對數據的有效性進行檢測,KMO的值越接近于1,說明變量間的相關性越強,越適合做因子分析。得到的KMO的檢測值為0.824,且Bartlett球形檢驗的卡方值為6516.287(自山度為346),已達顯著水平(小于0.05),表明相關系數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不太可能是單位陣,適于展開因子分析。
表1 KMO and Bartletts Test
其次,用主成分法計算,將回收的問卷導入SPSS18.0,得出因子分析的方差解釋。見表2。
表2 因子解釋原有變量總方差的情況
從上述3個表可以看出,4個因子的累計貢獻率達88.468%,即反映了原始信息的88.468%,可見原有變量的信息丟失較少,因子分析的效果較為理想。
在因子載荷矩陣中因子變量在許多變量上都有較高的載荷,對初始變量的影響程度表現不夠明顯,為使因子載荷矩陣中系數向0-1分化,需要采用方差極大法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正交旋轉,以得到清晰的分析結果,剔除低于0.5的載荷,得到相關性最弱的幾個因子為:政府(銀行、社區)等機構,其他相關企業競爭力。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根據因子分析得出的結果,可知相關性最弱的兩個因子均為外部環境,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對企業盈利影響程度最大的三個要素為:市場需求、市場供給與企業自身狀況。
將這三個因素合定義為商業運營三要素理論,理論為:任何一個企業盈利都需要綜合市場需求、市場供給與自身生產能力的三個方面的要素,自身生產能力是能否進入市場(生產該產品或提供該服務)的前提條件,亦是升級產品或服務的必要條件;該產品(服務)的市場需求量與市場供給量的比例是分析該產品市場是否接近飽和的最佳手段。
企業將三要素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定會有更大的收益。
參考文獻
[1]徐迪,翁君奕.商務模式及其創新研究.營銷謀略.2004.29.
[2]王長勝,張剛,鄧攀.京東激進.中國企業家.2010.10.
作者簡介:東彬(1989-),河北深州人,企業管理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