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能否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會議專門就今后一個時期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這充分表明中央對這項工作極端重視,決心要下力氣、下猛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堅決維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保證民眾能夠吃飽吃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是小康生活的應有之義。隨著我國農產品從長期短缺轉變到供應充足,消費者不再擔心能否吃飽,而是要求吃好、吃得放心、吃得有營養、吃得和發達國家標準一樣高,這已成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現在,一方面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總體平穩向好,但由于農業生產方式還顯粗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依然比較薄弱,市場秩序尚不規范、道德誠信亟待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仍然存在,而且時有發生,一些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深層次問題尚未根本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另一方面在信息社會條件下,現代傳媒高度發達,一些小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很容易迅速傳播放大,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媒體聚光的焦點,處置不好,就可能演變成全局性問題,既影響消費信心,也影響產業發展。食品安全問題解決得不好,經濟發展得再快,老百姓都不會滿意。
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必須正本清源,首先把農產品質量抓好。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用“四個最嚴”即: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給廣大人民群眾在“吃好”問題上一個滿意的交代。
順應新時期新要求,各地各級要更加注重質量安全,實行產量與質量并重,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因追求數量而放松、忽視質量,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硬,持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水平。
在“產出來”這個環節中,要把住生產環境安全關,治地治水,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對受污染嚴重的耕地、水等,要劃定食用農產品生產禁止區域,進行集中修復,控肥、控藥、控添加劑,規范農業生產過程,嚴格管制亂用、濫用農業投入品。
在“管出來”這個環節,要形成覆蓋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更為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使權力和責任緊密掛鉤,抓緊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嚴厲打擊食品安全犯罪,要出重拳、絕不姑息,充分發揮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同時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證人們對產品質量的信心。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