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我國一些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出現了嚴重的供求失衡現象,農民投融資渠道單一、非正規金融市場的野蠻發展等現象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村金融市場政策法規缺失、金融市場體系不健全、農村金融風險偏高與轉移機制缺失以及農戶金融意識淡薄等因素造成的。
【關鍵詞】農村金融服務 現狀 問題 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新農村建設已經被推上了快車道,更好的解決“三農”問題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農民致富奔小康已經不再是一種口號,新農村、新面貌、新的農村經濟成為經濟工作的重點,尤其是城鎮化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將加快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從另一方面也突顯出金融服務的缺失和滯后,使得長期困擾農村金融的非正規金融有了不減反增的趨勢。
一、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現狀
隨著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和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村金融市場的服務水平。但是由于國內農村地區廣闊,致使一些農戶申請貸款還是非常難,主要原因是農貸抵押的條件比較苛刻,信貸的額度較小以及限制資金用途等。這些條條框框無疑成為農戶在貸款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當農戶需要資金進行生產投入時,往往是向私人拆借或民間借貸來獲得資金,這就造成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的貸款總量仍然很低,出現的金融風險難以控制。同樣農戶獲得土地收獲,資金有剩余的時候,只能進行儲蓄,而沒有其他低風險的投資渠道,而一旦將資金投放到非正規金融市場(地下錢莊)那么資金回收是沒有保證的,出現的風險非常大,從而使農村金融市場更加混亂,出現了“農村‘投資難、‘難融資,‘三農經濟發展資金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的現象,這是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所造成的。因此,必須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完善農村金融的投融資渠道是農村金融改革的重點,使農村內部資金完全在合理、合法的環境下安全運行,這是農村金融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
二、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投資渠道單一
目前在我國廣大的農村金融市場上只存在農村信用合作社等極少數正規服務機構。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農民在資金剩余時,只能選擇銀行儲蓄,由于目前銀行的存款利率相對較低,因此,農民必然把手里的資金投放到非正規金融市場上去,比如“地下錢莊”、“資金互助會”等所謂回報率較高的投資渠道,但這種不法經營的非正規金融渠道,存在的風險是最大的,往往導致農民資金損失慘重,甚至出現農村金融詐騙等嚴重問題。
(二)融資渠道有限
農村信用合作社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是目前農村網點最多的,但是與城市相比,廣大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機構相對較少,而且在農村不但涉農金融機構少,而且涉農金融機構所推出的涉農金融產品的種類也比非常匱乏,對農戶的授信額度較小。同時由于農業生產的收益存在這一定的不確定性,同時農村土地和房屋存在相關產權界定的缺失等諸多原因,造成農戶不能滿足農村金融機構對貸款的相關質押物、擔保人等規定要求,無法獲得貸款支持。
(三)非正規金融市場的野蠻發展
非正規金融市場在正規金融投融資渠道不暢的情況下,以鄉親、好友、親戚等的資金互助、相互拆借等形式出現,從而搭建起資金需求者和供給者的橋梁,這些非正規金融機構確實為解決農村投融資問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非正規金融機構根本不會在政府的金融監管范圍內,政府對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規模、運作和動向都缺乏相應的監控和有效管理,致使這些民間借貸隱患重重,最終會引發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特別是在當前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情況下,資金相對緊張,這些非金融機構往往將籌集的農村資金投入到風險更高的城市資本借貸中。
三、我國農村金融服務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農村金融市場政策法規缺失
我國的金融法律法規建設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金融體系也逐步完善,但是針對農村目前的具體情況,金融法規、政策無疑有著漏洞和缺陷。尤其是針對農村信貸管理的法律法規,已經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通過非正規金融渠道的投融資發展的規模越來越大,但是相應的法律法規的建設卻相對滯后,給農村投融資市場帶來了極大的政策風險和管理空白。
(二)農村金融服務市場不完善
1.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單一。幾年來我國的農業產業化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為獲得更多的收益,同時降低風險,已經對農業保險、擔保、租賃、投資等金融服務產品有了很大的需求,但這些相應的金融產品在農村市場又得不到發展,農村地區的保險、擔保、租賃、投資等金融服務產品嚴重不足。
2.農村金融服務產品匱乏。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結構單一,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在農村得不到體現,農村信用社的創新金融產品、金融服務與城市金融機構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導致很大一部分資金流入非正規投融資渠道。在融資方面,農民通過農村信用社進行融資的環境相對有了改善,但是農村信用合作社和儲蓄銀行的小額貸款由于數額較小、質抵押確權難度較大、手續繁瑣等都制約了農民通過正規金融渠道進行融資。轉而向非正規金融市場進行融資。
(三)農村金融風險分散與轉移機制缺失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抗風險意識逐漸提高,農業保險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我國農業保險無論在農戶的覆蓋范圍方面還是在產品的深度方面,相對于我國龐大的農村人口和農業范圍來說,農業保險的發展還是緩慢的,鄉鎮企業和農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缺乏風險分散和轉移機制,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四)農戶金融意識薄弱
由于我國城鄉發展的二元模式,農民在長期發展中很少接受金融知識的教育和自我學習,更重要的是金融服務的供給在農村長期處于空白狀態,農民對金融的認識還嚴重不到位。因此,農村地區的資金作用方式選擇、信用體系建設和風險評估、預警和控制都處于起步階段,遠遠落后于快速發展的農村經濟對金融意識基礎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龔明華.我國農村金融需求與金融供給問題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劉玲玲,楊思群,趙冬青等.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劉云生.農村金融與反貧困-理論、實證與政策[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年9月.
[4]張慶亮.中國農村民營金融發展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1月.
[5]王曙光.農村金融與新農村建設[M].華夏出版社,2008年8月.
作者簡介:馬文科(1970-),男,漢族,甘肅平涼人,中國人民銀行華亭縣支行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