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智能手機來說,屏幕已經是衡量一款手機好壞的重要參數之一。關于屏幕的概念名詞非常多,讓人難以區分。比如:IPS、 Retina、ASV等,很多人會認為它們代表屏幕的材質,其實不然。按照正確的方法來區分,目前主流的手機屏幕材質都可歸結為兩類:LCD與OLED,現在就讓我們來搞清楚手機屏幕名詞的具體含義。
關于面板技術與圖像顯示技術
說起面板技術與圖像顯示,我們就不得不提到ASV。當然ASV本身是夏普的技術,但實際上ASV并不是一種面板。我們都知道,手機屏幕的種類比較多,比如現在HTC采用比較多的SLCD屏幕,三星采用比較多的AMOLED屏幕。他們在出產的時候,標上的正是這些屏幕類型。而ASV則是純粹是一種顯示加強技術。它并非一種面板技術類型。這就好比大部分消費者都知道iPhone4/4s所采用的是IPS屏幕,但很少有人會提及Retina屏幕,因為Retina只是基于IPS面板的一種顯示加強技術而已。
因此,我們在列舉面板技術時就需要將屏幕顯示技術區分開來,比如,CBD技術(Clear Black Display),這是Noika戶外增強屏幕顯示效果的技術,從字面意思就能看出,他能令黑色的顯示更為純粹,并且還降低了屏幕的反光率。Lumia 系列的高端機型均采用了這種顯示技術。ASV,上述文章已經提到了這種ASV技術,是一種用于提高圖象質量的技術,主要是通過縮小液晶面板上顆粒之間的間距,增大液晶顆粒 上光圈,并整體調整液晶顆粒的排布來降低液晶電視的反射,增加亮度、可視角和對比度。Retina也是一種基于IPS面板的顯示增強技術。它的主要職責是把960x640這樣一個分辨率濃縮在3.5英寸的屏幕上,令像素密度達到326ppi。
屏幕類型
我們在前文中了解到,時下主流的屏幕都可歸結為LCD與OLED兩類。LCD的采用已經比較久遠了,他就是指普通的液晶顯示屏幕。有時LCD也可與TFT的名稱 通用,這里談到的TFT屬于LCD的一個子分類。通常認為,OLED在技術上比LCD是要更為先進,不過OLED發展仍不成熟,LCD的采用還相對普遍。IPS、TFT、SLCD都屬于LCD的子類。
LCD的衍生
IPS屏幕其實是屬于LCD的一個延伸的,我們在各路旗艦機型上都能看得出來,它的表現依舊出彩,雖然在面板技術上和理論效果上不如OLED,但它依靠成熟的技術依然能占據著智能手機的半壁江山。
其實IPS就是基于TFT的一種面板,其本質還是TFT屏幕。IPS面板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兩極都在同一個面上,而不像其它液晶模式的電極是在上下兩面,立體排列。該技術把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進行了優化,采取水平排列方式,當遇到外界壓力時,分子結構向下稍微下陷,但是整體分子還呈水平狀,這種技術也被稱為硬屏技術。在遇到外力時,硬屏液晶分子結構堅固性和穩定性遠遠優于軟屏。與傳統VA軟面板的區別是,由于IPS硬屏獨特的水平分子結構,使其在觸摸時無水紋、暗影和閃光現象,非常穩定,所以IPS是實實在在的硬結構,尤其在動態游戲的表現上比較出色。IPS的技術原理決定了它能提供更快的響應速度,并且在屏幕受壓時的漏光現象小于VA液晶,更適合用來制造觸摸屏。
早期LCD的缺陷比較明確,比如可視角度很差,當你從側觀看屏幕時,就會發現整個屏幕的顏色都出了問題。這些原本的問題,在許多技術廠商的努力下,對原本LCD的結構 或分子結構進行改進,令顯示效果得以改善,在普通圖像以及某些主流顯示效果上趕上甚至超過目前技術仍不夠成熟的OLED,IPS就是其中之一。IPS硬屏的視角可達到178度,正面觀看與不同角度觀看時所產生的顏色變化程度稱為色彩扭曲率,IPS硬屏所得出的數值幾乎用肉眼分辨不出來,即意味著無論是從正面還是從側面觀看,屏幕的效果是相同的。
推出歷史舞蹈的TFT
TFT基本已經被逐出了歷史舞臺,幾乎沒有任何一家主流廠商還熱衷地生產TFT屏幕的手機,TFT可以說是當前LCD屏幕技術改進的雛形,因此我們便跳過它直接進入下一部分。
進階的OLED
LCD與OLED最大的區別就是,LCD的像素單元是不會發光的。之所 以我們能夠看到LCD屏幕的顯示內容,是靠外部光源的照亮。而OLED的像素單元則可以自己發光,不需要外部光源照亮,就好像能自己發光的桌子一樣。通常認為,OLED在技術上比LCD更為先進,OLED能像素單元自己發光,好處主要有兩點,第一是亮度會比靠外部光源照亮的LCD更好些。第二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由于OLED屏幕的像素單元自發光,而且每個像素單元都可自由控制發光與否,于是OLED屏幕在表現黑色這個顏色的時候,黑色部分的像素單元就可以完全不發光了,這樣所表現的黑色才是真正的黑色,黑得更為深沉更純粹,也一并提升了屏幕整體對比度的表現。不過技術上的不成熟與成本問題,導致與LCD仍有巨大的市場份額。
AMOLED屏幕就屬于OLED了,與上面談到的其他屏幕都不一樣。所以它在技術上可以說是更為先進的。且AMOLED技術全部掌握在三星手中,這塊屏幕也是三星手里的一個王牌,甚至可認為三星手機區別于其他手機的一個標志。雖說現在的手機屏幕都在主打在陽光下一樣清晰可見,不管是哪種屏幕還是顯示技術。只不過現實往往比理想骨感得多。但一旦到了陽光下,一切 都成了浮云。不管是采用LG的NOVA顯示技術,還是索尼的Bravia陽光下,它們就變得極為悲劇,即便是在普通光線下,只要我們注意屏幕角度,還是能勉強看清屏幕顯示內容,想要獲得更多操作那就是不太可能。如果是在強光下,那就無法正常使用手機了。在整體屏幕材質對比后來看AMOLED屏幕更為出色一些。,它也只處在能看清楚的階段。
許多普通用戶認為AMOLED屏幕顯示效果較差的主要原因是,AMOLED屏具有比通常屏幕更為明顯的顆粒感,特別是在閱讀文檔時這種顆粒感更加明顯。與LCD屏幕不一樣,由于AMOLED屏的像素單元自己會發光,于是對屏幕增加像素,也就是提升分辨率,直接增加了屏幕的成本。在傳統屏幕的每個像素(也就是每個小顆粒)都由三個次像素(sub pixel)組成,分別是R(Red)、G(Green)、B(Blue)。這三個次像素的調和令單個像素可組成各種各樣的顏色(可簡單如此理解),傳統屏幕的每個像素(也就是每個小顆粒)都由三個次像素(sub pixel)組成,分別是R(Red)、G(Green)、B(Blue)。
對于AMOLED屏幕而言,增加像素所帶來的屏幕成本增加是一個頭疼的問題,于是這種次像素排列方式被得以重新調整。在第一代AMOLED屏幕 的次像素由原來的每個像素3個次像素,變為每像素縮減為2個次像素,來降低面板成本,Pentile技術就是彌補缺少次像素的排列方式。雖然Pentile能解決減少次像素所帶來的色彩缺失,但它在文本顯示效果上非常糟糕,顆粒感強。而AMOLED高分屏的衍生物HD Super AMOLED也采用了Pentile排列,分辨率和像素密度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可以緩和這種次像素排列帶來的文本顯示顆粒感強的問題。
在顯示效果、對比度、陽光下的表現、黑色的表現、可視角度等諸多方面,AMOLED屏幕都是時下最優秀的屏幕。拋開Pentile次像素排列的問題不說,AMOLED仍有一些硬傷是不得不談的。OLED屏幕的特性是,每個像素自發光,黑色部分的像素是不用發光的。在不同顏色的表現上,像素的調和與發光都有差異,在Android系統,系統狀態欄是長期不動的,其中電池電量、手機信號、時間等信息,時間久了以后,可以讓手機全屏顯示 一張純色的圖片,就會在先前狀態欄的位置隱約看到那些信息殘留的痕跡。造成此問題的根本就是OLED像素自發光,由于各像素在屏幕上顯示的差異,每個位置的老化速度就有了差異,尤其越往后像素老化差異越位更加明顯,帶來這種殘影現象是徹底的物理傷害,幾乎不可能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