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在新年的時候給我發來了一封四個字的短信:“新年慢樂”。非常喜歡這個慢字,至今我在過年的時候,給大家的問候都是“慢樂”。享受節日的愜意,為什么要樂得那么快呢,慢慢來該有多美好啊!當我們身心疲憊的時候,過節正是一個可以修復自我的良好時機,所以,把握好這個機會,讓自己靜下來,慢下來,沉下來,安穩下來。
學會愛的表達—讓親情成為主題
過年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都會談論一年中大家的收獲,特別是同齡人的聚會。當我們議論著誰跳槽越跳越高,誰換了最新款的坐騎,誰手中搖晃著土豪金,誰一擲千金買了大房子,誰的孩子考上了名校的時候,攀比之風便已經將人們之間的距離以金錢、階層來度量了。親情在這個時候被冷落到了角落之中,不再被人提及。
試想一下,一旦人與人之間消失了親情,還會剩下什么呢?如何展開一個話題,既不傷害自己,又不傷害別人?因此,當我們難得有機會坐在一起的時候,聊一聊人文,溝通一下一年之中某個記憶深刻的瞬間,會讓彼此之間的話題更具有持久性,也會讓心靠得更近。畢竟,人與人之間建立親密關系的核心是情感。
避免形式主義—讓團聚更尋常
隨著2008年帶薪休假制度的實施,節日已經開始分散在全年的各個時間段。當家庭形式發生變化的時候,團圓的觀念也可以隨之而發生改變,這就需要我們對節日的概念進行重新定義了。過年不能夠團聚,可以找其他節日聚在一起,讓家庭聚會更加靈活,也避免了常年無法與家人團聚的傷感。
小夫妻回誰家過年造成的矛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將陪父母過年視作形式化的事情。由于平時忽視了與父母之間的交流,過年回家不僅滿足了父母的念想,更是彌補了自己的遺憾,給自己“盡孝”的機會。如果能將親子互動常態化,平時也能“?;丶铱纯础被蚴浅4螂娫?,過節去哪里便不會成為嚴重影響情感的問題了。
長期難以回家的群體,可以結伴過年,盡量避免一個人的節日。這個時候,社會支持體系,也就是我們的朋友圈顯得尤為重要,它會成為我們心靈相伴的重要支撐。而政府以及企業在節日期間,也需要將關注的重點放在這一類群體中,真誠地給予關心。
掌握好心理預期—讓過節不再理想化
很多人習慣將節日設計得非常理想,當實際情況遠不如自己的最初設想時,勢必會產生挫敗感。因此,平淡看節日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老年人,往往將過節當做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動,節后又失落感徒增。由于一些家庭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一些子女回家過年原本就帶著自己的負面情緒甚至是偏執認知,這種情況很難在節日里讓親情得以良性互動。當節日來臨的時候,我們要知曉家庭成員存在的心結,淡化那些消極因素。老年人,要淡化對節日的期盼,將與子女之間的互動平分到日常生活中,讓親情日?;?。畢竟現在的職場人壓力非常大,生活節奏也快,老年人可以嘗試著主動與子女接觸,溝通社會經驗,成為他們日常減壓的幕后助手。這樣做往往比過年集中聚集親情更能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節日生活豐富多彩
節日也可以成為我們滿足自己興趣愛好的最佳時光。平時工作忙碌,人們無暇顧及獨屬于自我世界的那份喜好,當節日來臨的時候,我們正可以拿起長久不吹的豎笛,捧起擱置已久的插花,縫紉美麗的十字繡,彈奏歡快的吉他,穿上跑鞋去公園,帶上足球與孩子瘋玩一個下午……培養興趣愛好是人們養心護心的最佳途徑,行為主義也告訴我們,行動的改變可以給人們換取一個全新的情緒。對于每日為生存而忙碌的人們來說,正是過節給了我們放松的時間,來真正實踐健康心理、健康身體的愿望。
體驗自我價值—在節日中行善舉
行善是凈化心靈的過程,也是了解社會、擴展人際空間的好時機。不能回家過年時,不妨去做義工或者參加集體活動,讓自己忙碌起來。古代中國,每當節日就會有富裕家庭開粥棚行善舉。而進入現代化的文明社會后,我們的節日往往會忽視行善這一項社會功能。
從人的心理需求角度看,慈善行為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自我的社會價值,是一種解決內心焦慮的良好途徑。當我們走進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時,內心的焦灼便會減弱,當我們去真正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的時候,內心的恐慌便會消減,善舉本身的基本功能是發現自我的力量。當我們擁有力量的時候,內心必定是平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