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國科普日主題說:創新發展,全民行動!
對于這個主題,活動發起方有一段內容釋義,其中說道:圍繞創新在我(每個人)身邊,重點開展科技創新的基本常識、基本方法,以及公眾身邊的創新創造等方面的科普活動;圍繞創新圓我(每個人)夢想,重點開展公眾自主參與科技創新創造、科技創新對公眾工作生活的幫助、公眾對創新創造的期待等方面的科普宣傳活動。
全民行動,公眾創新,這其實是一個貌似耳熟能詳卻還是重視不夠的話題。
歐盟委員會顧問巴羅·薩爾曼林在5年前就說過:“公眾不是創新的對象或被動者,而是創新的主角和參與者,參與型創新是知識密集型社會的強大驅動。”
這段話不是書本語言或理論總結。
現代公眾一提到科技,普通百姓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那只是科學家的責任,與己不甚相關。然而,當瘋牛病沖擊英倫大地時,素愛科學的英國人對科學表現出的竟是困惑和不理解,三分之二的民眾希望科學家能站出來,把他們的所作所為講給大眾聽。更有甚者,當政府增加了科研預算,試圖用提高年薪的方式來保證50位世界頂級科學家在英國工作時,最為困難的竟然是如何說服民眾認可科學有益于他們的生活。
科學界這時才幡然醒悟,他們正面臨著讓公眾理解科學的巨大挑戰。
10年前,人們熱衷于談論2.0,從web2.0到博客2.0,到新聞2.0等等,甚至有人提出基于技術的2.0,呼吁互聯網需要創新,應用需要,甚至娛樂也需要2.0。web2.0的互動似乎成為2.0的基礎中的基礎,公眾的參與,公眾的互動,似乎是真正的英雄,應了那句,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于是到了今天,人們已經習慣了微博、微信,習慣了從掌指之間了解天下大事,運籌商務社交。其實最初的互聯網,不過是科學家之間用來傳遞科研成果的一個工具,但當它面向公眾開放后,卻引發了一場徹底改變全球人類生活的信息產業革命。
科學改變了人類生活,而公眾的參與也在深刻改變著科技的本來面目。
我們身處變革之中,身處被知識、技術、創新所推動的社會變革之中,我們將如何去把握這一進程,是一個重要的命題。服務型科學與開放型創新是緊密聯系的,讓科學技術以使用者為中心,切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全民走向信息社會的基礎,而進一步則是全民參與創新。
全民行動才是創新最具激發性的發展模式之一。我們需要一個開放的創新空間,我們的創新體系也應該強調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和共同創新,將商品和服務的設計者和使用者有機聯系起來,在這個彌合社會需求、用戶需求與企業產品開發行為間的創新錯位、以市場為創新需求和基礎的信息科技時代,公眾所扮演的角色則越來越重要,強國的創新體系,全民都需參與,未來才能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