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其1912年所著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使用了“創新”一詞。
“創新”就是突破一種僵化均衡進而尋找另外一種新均衡的進程。其實創新不是精英的專利,大眾也能創新。
自下而上的大眾創新,對于未來經 濟發展和社會繁榮至關重要。中國需要在本土創新上做得更好,讓民企更容易得到支持,有助于中國的大眾創新。
經濟如何增長?經濟繁榮來自何處?繁榮的源泉在今天為什么受到威脅?
答案就是“大眾創新”!
直接觀察和統計學的調查顯示,中國本土創新雖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還沒有達到美國在19世紀20年代、20世紀60年代的大規模創新,這種創新并沒有覆蓋到企業界的每一個人,一直到草根階層。
中國經濟要完成從中等收入到領先水平的轉軌,也必須走“大眾創新”的道路。加強群眾性創新,而不僅僅是精英創新;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的創新,有助于我國大眾創新的實現;普及創新方法,提高全民創新素質,培養創新人才,是實現“大眾創新”重要方法。
“方法”是創新利器!中國古代名言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07年,溫家寶總理就提出“創新方法是自主創新的根本之源”。
前蘇聯發明家和創造創新學家根里奇·阿奇舒勒于1946年創立的TRIZ理論明確指出:一旦我們對大量的好的專利進行分析,提煉出問題的解決模式,我們就能夠學習這些模式,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正是基于這一思想,在他的帶領下,動用前蘇聯的1500多名專家,經過50多年對數以百萬計的專利文獻加以搜集、研究、整理、歸納、提煉和重組,建立起一整套體系化的、實用的解決發明問題的理論方法體系—TRIZ,也即解決發明問題理論。
在我國,創新方法工作正逐漸成為提高區域與企業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2007年,黑龍江省、四川省和江蘇省被科技部批準為首批技術創新方法試點省,開創了創新方法的區域推廣應用工作;2009年增加了9個省為試點;截至今年初,已分6批共28個省(區、市)開展了創新方法的推廣應用工作。
創新是人人都有的一種能力。
人的創新能力在12至14歲達到頂峰,因受應試教育的摧殘,后天被逐漸埋沒。創新是可以激發和提升的一種能力。
《關于加強創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培養一大批掌握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工具的創新型人才,催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學方法和科學工具,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
各級領導的講話都表明創新方法工作與面向企業傳播應用創新方法、培養企業創新人才的重要關系,強調了群眾性創新的重要性。
可以發現,各種社會組織是創新活動的載體,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促進創新方法的推廣和應用是實現自主創新的基礎。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創新能力的競爭,說到底,就是創新人才的競爭。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并在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世界各國都采取了一系列戰略來培養和吸引人才。實踐證明,有什么不如有人才,缺什么不能缺人才。把人才比做“1”,把資金、設備等資源比做“零”,“零”因為有了“1”才成其為數,離開了人才,其他資源就等于零。
責編/魏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