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亞
摘要
從經濟增長、農業發展情況、鄉鎮企業發展情況、農民收入等角度選取11個指標建立慶陽市各縣區農業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數據處理,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各縣區的經濟發展程度進行了聚類分析,以此為基礎將慶陽市8個縣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為由強到弱的3個經濟梯度:第一梯度為西峰;第二梯度為慶城和華池;第三梯度為環縣、合水、正寧、寧縣、鎮原。研究結果較為系統地反映了各縣區的農業經濟發展程度,指出了各縣區在慶陽市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并提出了相應的經濟發展建議。
關鍵詞 農業經濟;聚類分析;慶陽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1-03427-03
Abstract From economic growth,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farmers income, this study selected 11 indicators and established 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agr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Qingyang City. Through data processing and using SPSS13.0 statistical software, it made a cluster analysis on agr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Qingyang City. Based on these, it divided 8 counties and districts in Qingyang City into 3 economic levels: the first level is Xifeng; the second level includes Qingcheng and Huachi; the third level includes Huanxian, Heshui, Zhengning, Ningxian, and Zhenyuan. The study results systematically reflect agr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Qingyang City. It stated status of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agr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Qingyang City and came up with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oeconomy; Cluster analysis; Qingyang City
慶陽市位于甘肅東部,習稱“隴東”,全市轄7縣1區(西峰區、慶城縣、環縣、華池縣、合水縣、正寧縣、寧縣、鎮原縣)總人口258.58萬。慶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農耕文化,被譽為“隴東糧倉”。慶陽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地處全國蘋果生產最佳緯度區,是國家特產經濟開發中心確定的全國特產白瓜子、黃花菜示范基地,具有“中國優質蘋果之鄉”、“中國黃花菜之鄉”、“中國小雜糧之鄉”、“中國杏鄉”之美譽。
由于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經濟基礎等因素的影響,各縣區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發展差異[1]。如何準確地為慶陽市各縣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定位,是一個關系到慶陽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問題。筆者采用多元統計分析中的聚類分析法,較系統、客觀地分析了慶陽各縣區的經濟發展情況,通過經濟梯度的劃分,便于對慶陽市個縣區間各種資源的整合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轄區內經濟一體化發展,最終提升該市的整體競爭力。
1 指標選取、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區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應客觀地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的真實水平和區域經濟梯度,指標間應相互補充,上下層次分明[3]。為保證指標
值的橫向可比性,盡量選用相對指標。根據代表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和易獲得性原則,參考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綜合實
力評價指標體系和衡量區域發展水平指標,綜合形成慶陽市經濟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表1)。
根據表1指標,結合2012年《甘肅統計年鑒》和《甘肅農村統計年鑒》,選取了慶陽市8個縣區11項經濟發展指標因子組成一個原始數據矩陣(表2),作為分析的依據。
1.2 研究方法
運用多元統計中的聚素分析方法對慶陽市8個縣區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分析。聚類分析方法中對樣本進行分類被稱為Q型聚類,而對變量(樣本的不同特征)進行分類則被稱為R型聚類。該研究采用Q型聚類方法,它可綜合利用多個變量信息對樣本進行分類,分類結果直觀,聚類譜系圖能清楚地表現其數值分類結果[2]。
2 結果與分析
2.1 劃分結果
將表2數據引入SPSS13.0軟件,選擇聚類分析方法的分層聚類法,將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人均第一產業總產值、人均第二產業總產值、地方財政收入、農業增加值、現價農業總產值、農林牧漁發展速度、農民人均純收入、鄉鎮企業總產值、鄉鎮企業上繳稅金作為聚類變量,同時將“縣區”作為標簽變量。原始數據的轉化采用標準差方法,數據處理結果見表3。
聚類統計量的距離測度選擇平方歐式距離法(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求聚類方法選擇中間距離法中的組間連接法(betweengroups linkage)[6]。將慶陽市各縣區劃分為3個梯度,最后得到聚類結果(圖1)。
根據圖1以及其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將慶陽市各縣區劃分為3個類別:第一類為西峰;第二類為慶城和華池;第三類為環縣、合水、正寧、寧縣、鎮原。
2.2 地域差異原因分析
將每一個類別看成一個經濟梯度,得到慶陽市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梯度結構。
第一梯度:西峰。該梯度是慶陽市轄區的心臟地帶,是慶陽市經濟、文化的中心。區位條件優越,人口聚集,人力資源豐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社會旅游資源豐富,第二、三產業發展水平高,產業規模大,基礎設施條件好,科技發展水平較高,是慶陽市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縣區。
第二梯度:慶城和華池。該梯度與第一梯度的北側相連,區位條件僅次于第一梯度。是黃花菜、小雜糧、白瓜子等特色農產品的主要產區,由于融資困難,交通制約,其發展規模欠佳。另外,華池縣還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但資源開發的配套條件也較差,比較效益高的產業性資源貧乏。
第三梯度:環縣、合水、正寧、寧縣、鎮原。該梯度中大部分縣區為慶陽市轄區的外圍區域,同時該梯度為3個經濟梯度中成員最多、面積最廣的梯度。區內特色農業資源種類多,早勝牛、環縣灘羊、隴東黑山羊、羊毛絨等大宗優質品享譽國內外,具有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但較分散,沒有被很好的開發利用。
農業經濟發展缺乏統一的規劃,基礎設施條件差,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是梯度所有成員共有的特征。多是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技術落后,資金匱乏,存在嚴重相互競爭現象。這種重復發展,小而全、雜而弱的現象,不但浪費了大量的資金,而且不利于地區品牌的建設,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7]。此外,區域偏僻,道路不通,周邊城市貧困,環境落后,由此造成投資商的積極性不高,投資份額逐年下降。
3 政策與建議
通過聚類分析可以看出,慶陽市各縣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屬類,慶陽市的整體農業經濟發展還未實現工業化,發展水平比較低。特色農業資源種類豐富,但由于氣候、環境、交通、資金、技術等多方面的制約因素,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都不具有一定的規模,各縣區的特色農業資源優勢不突出。為了更好地促進慶陽市農業經濟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3.1 構建原產地品牌,強力樹立特色經濟形象
知名農業品牌的形成是特色農業發展成熟的標志[8]。對于傳統農業區域的特色農業發展而言,原產地品牌相對于企業品牌有著很多優勢,由于農業生產對土地的依賴性強,地域環境對農產品品質的影響很大,原產地品牌更符合消費者對農產品識別的習慣,特色農業的整體地域品牌建設,理應作為重要的工作來抓,努力提高慶陽市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大大提升“慶陽特色經濟”的品牌形象,進而樹立以強大的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為特色的現代化經濟形象。
3.2 因地制宜,結合地區特色集中發展優勢行業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和資源要素察賦論,在農產品加工業中選擇最具優勢的產業,對弱項可以放棄,特別是既不具備資源優勢業,也不具備加工優勢的行業,必須敢于放棄[9]。積極發展經濟作物,建立生產基地,嚴把質量關,科學合理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避免農村小企業的重復建設,同類企業之間通過兼并及合作,組成規模化企業[10]。對于極具優勢的作物比如黃花菜、蘋果、杏、煙葉等要把目標定位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上,進行規模化經營,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擴大市場影響力和占有率。以資源為依托,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市場條件等因素,突出區域特點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將潛在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品競爭力。
3.3 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力度進行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
建議慶陽市立足于地域優勢資源積極發展特色經濟,大力培育名優特產品,可以選擇特色農產品的產后保鮮儲藏和加工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結構的整體升級步伐,特別要重視發展便于運輸的干性食品,如深度加工的各種干果等;要大力促進中草藥的現代化加工,用先進的處理手段提純濃縮有效成分,增加藥效,方便服用;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業、工業、商業、運輸業、服務業、旅游等產業,廣辟就業門路,促進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使整體經濟結構由產中向產前和產后延伸,改變過去只注重提高初級原料的做法,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擴大營銷范圍,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李永文,馬建華.河南地理[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2] 董鎖成,王傳勝,尤飛,等.中國西部經濟社會地域分異規律研究[J].地理研究,2002(4):399-407.
[3] 毛小兵.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的聚類分析[J].科技廣場,2007(1):23-25.
[4] 甘肅農村年鑒編委會.甘肅農村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5] 甘肅統計年鑒編委會.甘肅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6] 聶亞珍.湖北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競爭力分析[J].農業經濟,2007(2):71-72.
[7] 李金良,賀洪海.必須大力發展特色農業[J].經濟師,2000(5):95.
[8] 王萬忠.我國西部農村特色農業發展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水土保持學報,2005(12):145-147.
[9] 白光,馬國忠.中國要走農業品牌化之路[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10] 李延云.中國農產品加工發展戰略及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