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丹 楊子勛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中國古代壁畫中的礦物質顏料在日本當代繪畫中的運用與表現研究)項目編號:12E067摘要:日本繪畫繼承了中國傳統壁畫的繪畫精神和用色技法并且結合自己本民族的特點形成了具有裝飾趣味的繪畫方法。
關鍵詞:敦煌壁畫;巖彩;裝飾風味唐代是礦物質顏料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壁畫發展的高峰期,巖彩藝術自中國的唐朝,隨著佛教的東漸被帶到了日本。之后這個在中國逐漸被文人畫掩蓋變得衰微,但此藝術形式卻在日本與日本畫結合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經過了幾個世紀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獨具日本民族審美意識的現代巖彩藝術。所以我們今天要學習巖彩繪畫,就一定要研究敦煌壁畫,了解日本巖畫的發展路程。才能理解今天日本繪畫新時代的巖彩繪畫。
1礦物質顏色的脈絡傳承
唐代是中國最強盛的時期,也是礦物顏料運用的高潮期。以礦物色繪制的壁畫、屏風、扇面、卷軸等諸多形式的繪畫空前繁榮,從材料、內容、形式都有了劃時代的變化和發展。此時期的用色可用絢爛璀璨、濃重華麗來概括,礦物色繪畫,從材料種類到使用技法的成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到了宋、元、明、清時期礦物色逐漸走向衰弱。近代大工業化生產的顏料水粉、水彩、油彩、丙烯顏料的進入,沖擊了中國的傳統礦物色和與之密切相關的中國繪畫,使礦物顏料的運用日漸勢微,且懂得使用它的畫家越來越少。直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外交流的大門打開,我國許多畫家東渡日本留學歸國后,聯合中國地質部礦物專家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重新研究開發礦物質顏料。
古代礦物色和現代礦物色有一些區別。古代礦物色種類較少,大致分為礦物系、土系、染色系的動物系、植物系等色系,也有代替天然朱砂色的人造顏色,朱系列顏色。礦物系中只有石青、石綠、朱砂、雄黃、雌黃、白云母等幾種。土系顏料有岱赭、土黃、白土、白堊黃赭石、貝殼胡粉、綠土等幾種。動物植物系有胭脂、洋紅、藤黃、藍、蘇芳、茜、青岱、藍花、番紅花、草汁等。人造顏料有朱、銅綠、鉛丹、鉛白、黑。
日本古代壁畫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高松冢古墳壁畫。東壁青龍,西壁白虎,北壁玄武,東西壁兩側上畫有女子群像和男子群像,天井上還畫有星座。高松冢古墳壁畫與中國壁畫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據相關文獻記載日本國天平十九你,在法隆寺流記錄資材帳和天平勝寶四年正倉文書中,詳細記載了每幅繪畫所使用顏料的種類和重量,可見當年顏料對于日本來說是多么重要。“同(藤)黃,鉛丹,朱砂,白綠,白青,紫土,胡粉,青黛,金箔,煙子,膠礬”。古代壁畫中用了大量不透明的礦物質顏料直接平涂,并沒有形成礦物質顏料所特有的質感,現代的重彩工筆畫的技法基本也來源于古代壁畫的技法。
2現代礦物質顏色
現在仍然有一些畫家運用礦物顏料作畫,它來自巖石的礦物顏料,用礦物質作畫的作品,從表現的形式風格來看,有以下特點,(1)它是古代中國的繪畫風格和繪畫形式。(2)近代學自日本畫,大量學習日本畫的材料技法。(3)以礦物質顏料或一般的粉狀顏料,調和膠水繪制作品。(4)強調顏色的表現,注重材質及質感。(5)運用綜合手法,追求具有現代性的繪畫表現。
在日本繪畫中繼承了中國唐代以來的繪畫方法,帶有自己的裝飾風味。首先是做底子,用胡粉,用礦物質顏色繪畫時,顏色分為大顆粒、中顆粒、小顆粒。從3~17號隨著號數的增加越來越細。然后將水干色與膠融合,現代巖彩畫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材質的對照,擴展材質的肌理美感,各種材質對比交織共構同一空間。可見材質語言的重要地位,從而啟發藝術家們的創造靈感,使巖彩藝術的發展道路越來越寬。
巖彩材料的特質及其表達。巖彩材料的物質性主要是指巖彩材料表面傳達給人的知覺系統的意義信息。主要表現為色彩、質地、肌理、光澤等。
色彩分析,天然礦物質顏色是自然的色彩,質樸沉穩,他的顆粒是呈現銳角狀,顆粒越細越尖銳,具有某些透明感和光澤感。其中易含雜質,因此顆粒的色彩會呈現出微妙的變化。并且在高溫材質語言在巖彩藝術中的地位和作用燒制下能產生不同色階的變化。
繪畫肌理制作。繪畫肌理的制作沒有公式的,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尋求適合于自己創作意圖的肌理效果。身邊各種各樣所有的東西都可作為藝術材質的小道具,把藝術材質作為一種媒介,可以是繪畫主題更和諧、更增加藝術主題的存在感,在這方面可起很大的作用。用油畫刮刀和竹刀可以切箔和削刮顏色,用錐子在畫面上作凹凸的效果,用沙紙、布頭在畫面的部分將顏色揉、搓、擦,用海綿、粉撲在畫面上撲出調子等,另外,還可以用筆尖處理過的枯筆、涂上顏色的樹葉、稻草皮、噴筆等等,為了表現作品的意象,可在最適合畫面的肌理上做更多的開拓。
3現代日本繪畫特點與精神
日本繪畫普遍具有裝飾性要素和華麗多彩,趙佶在《宣和畫譜》中,論及日本繪畫提到“設色甚重多用金碧……”也就是說日本繪畫色彩濃厚多用綠金,非常華麗多彩,是日本繪畫特色之一。從表面上看,盡管日本繪畫具有那樣的華麗感,是具有工藝性的。但是,《宣和畫譜》又說:“考其畫,未必有此,第欲彩彩燦然,以取觀美也……”
日本的觀點認為:人的存在并不如自然的存在重要。也就是說,人只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正因為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人與自然間才產生出了調和與調和的美。
總之:在日本美學觀點和特點的影響下,繼承中國唐代的巖彩繪畫材料和繪畫方法,形成了今天具有日本特色的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