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神色嚴峻的烏克蘭士兵問與我同行的俄羅斯朋友迪娜:你是“毛子”、還是“朋友”?
“毛子”(moskal)指的是壞俄羅斯人,就想殺害烏克蘭人;“朋友”(rossiyanka)指的友好鄰邦,用心友善。
這位身穿綠色老式制服的軍人端好了槍,等待迪娜回答。
所幸的是,迪娜回答正確,“我當然是朋友了。”對方臉上立刻綻放出笑容,高呼一聲“光榮屬于烏克蘭!”,迪娜立刻被敬上一杯蜂蜜伏特加、獲準進入這家主題餐館。
是啊,烏克蘭東部可能戰事不斷,不過在西部的利沃夫(Lviv) ,晚上出去消遣,依然可以拿從前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對立沖突搞搞笑。
主題賓館賓客盈門
這家賓客盈門的主題餐館名叫“地下堡壘”(Kryjivka),創建靈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烏克蘭頑強抵抗俄軍的事跡。我們進門之前需要首先通過的正是堡壘的“檢查站”。
餐館樓下內裝修采用原木,風格如同游擊隊堡壘一般簡約。菜單誠懇酣暢,包括大蒜頭豬油片、豬肉燉白菜等美食。
這和當年烏克蘭抵抗力量真正的飲食結構比起來有很大差別。抵抗力量的領袖斯捷潘·班杰拉是位很有爭議性的人物,有人說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說他是納粹合作者。餐館開張其實已經有好幾年了,但是,其主題與眼下(烏克蘭)局勢的共鳴好像吸引來不少新客人。不過,來利沃夫的常客不如從前那么多了。
盡管如此,我們去的那天晚上,餐館內還是座無虛席。雖然室內裝潢、擺設都是上世紀40年代的風格,但是,2014年的局勢依然主導著人們的所思所想。
服務員不僅端飯上菜,還要唱歌、開槍——玩具槍。該下班了,他們排好隊,高呼:“光榮屬于烏克蘭!”
純為搞笑,一名服務員因動作稍慢,獲悉他將被送往今天的前線頓涅茨克、去學習學習愛國主義到底啥意思。他臉上露出些許苦笑,好像消化不良。
以幽默性的挑釁態度看待眼下這場沖突,其實并不僅僅局限于一家搞笑的主題餐館。
去利沃夫的禮品店看看吧。陳列柜臺上,擺滿了印有普京頭像的手紙、嘲諷俄羅斯宣傳的小擺設。比如那個非常受顧客歡迎的冰箱磁貼,看上去像是烏克蘭極右翼政黨領導人亞羅什黑紅兩色的名片。亞羅什是莫斯科譴責烏克蘭現代法西斯主義的一張王牌。
今年4月間,頓涅茨克曾經發生流血槍擊事件,一家親克里姆林宮的電視臺報道,亞羅什碰巧——也許應該說不巧——把名片留在了現場。記者舉起名片、來了個近距離特寫。在烏克蘭人看來,這不過只是粗制濫造的蹩腳宣傳。做個磁片模型貼在冰箱上,感覺好像貼在了莫斯科的臉上。
“自由大道”上,許多參加不久前選舉的政黨搭建起宣傳帳篷,其中有一個略大的綠色帳篷,志愿者在這里為烏克蘭士兵募捐。
東部動蕩就在眼前
為了讓當地人能夠更加親身感受到這場通常只在電視上收看的戰爭,帳篷外還擺了一臺迫擊炮。西部的街頭藝術把東部局勢的動蕩搬到了眼前。雖然利沃夫表面看上去處世不驚,但是在這里,還是可以找得到曾經第一手經歷沖突的人。
附近駐扎的第24機械化步兵旅已經在前線駐守了好幾個月;也有一些當地人報名加入“志愿營”,志愿者也在承擔起越來越重要的作戰任務。
在市中心一家咖啡館,青年男女坐在一起,一邊喝拿鐵、一邊玩電腦。我在這里遇到兩名“志愿軍”,他們分別是經濟師羅曼和律師奧斯塔、兩名博學多才的白領在“頓巴斯營”重新培訓成了士兵。
他們的經歷比較不幸,在伊洛瓦伊斯克一次混沌陰暗、命運多舛的軍事行動中受傷,被迫撤出戰區。
當時,他們這組士兵被告知,已經獲得安全通道許可,但后來受到伏擊。養傷期間,他們感覺又受到了基輔政客的伏擊。那些自己志愿去抗擊的反叛力量,居然從基輔拿到了部分地區的自治權。
不過,他們確信,這樣的分裂只是臨時性的。
羅曼告訴我:“這一切都結束之后,那些地區的人就會認識到,烏克蘭是一個國家、一個比俄羅斯要更好的國家。”(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