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打車了——這是回老家過年時最直觀的感受。同出租車司機討論,往年春節一車難求,今年打車為何容易不少?司機們的解釋是,機關里邊管得嚴了,各種交際應酬減少了,年節的打車票也一律不得報銷,干部們自然不用也不愿打車,出租車相應就富余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去當干部的親戚家拜年,其門庭明顯“冷落”了,少了迎來送往的“官氣”,多了敘舊話家常的“人氣”。有的干部趁著年節辦喜事,也一反常態,不敢張揚,只請三五桌親朋簡簡單單熱鬧下。
新風來襲的,不止老家一地。據報道,在海口,蜂擁而至的游客中,開公車的少了,吃飯住宿要發票的少了,以家庭出游居多;在北京,公款購買煙花爆竹被叫停,節日變得安靜些了,空氣較之往年也清新一點兒了;在上海等城市,以往主要靠公款支撐的春節高端宴請遇冷了,飯店前難見公車的蹤跡,不少地方的營業額下降20%左右。至于煙酒等高檔禮品的銷售,一些商場甚至下滑高達七成。高端冷,大眾熱,讓馬年新春的俗氣更淡、年味更濃。
一些基層公務員感嘆,這是最花錢的一個年,因為各類福利全被一刀切,大大小小年貨都得自己掏腰包;但也是最省心的一個年,不用迎來送往、互相請吃,更無須費盡心思在人情往來上。清清爽爽一個年過完,休息不錯,大年初八就能夠馬上到崗、馬上進入狀態。這樣一來,機關庸俗的“油水關系”被干群之間的“魚水關系”取代,難怪群眾對此紛紛點“贊”。
春節勁吹的節儉之風,乃是一年來改作風的累積之力。端午節不送粽子,中秋節不送月餅,到了年底,連賀卡、臺歷也被堅決叫停,這體現中央的決心,更帶給全國人民以信心。如是,從嚴禁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公帑送禮,到清理辦公用房、規范差旅報銷、狠剎歪風邪氣,付出的是個別公職人員的煩惱與苦水,換來的卻是黨風、政風與社會風氣的持續好轉。
那么,“卡”住一時,能否“卡”住長久?
改作風,最怕一陣風,這是民之所憂,更是以往活動成敗之所鑒。道理上講,作風只能約束短期行為,制度才能保障長久堅持。從這個意義上說,持之以恒地走群眾路線、反對“四風”,不僅靠個人的覺悟,更要靠集體的韌勁;不僅靠改作風的精神振奮,更要靠改制度的攻堅決心。
比如說,一些基層鄉鎮改作風,要求稅務、工商干部不要動不動“抬腿就往企業跑”,短期來看,確實管住了腿、勒住了手、束住了嘴,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的負擔。但是,一些官員為了避嫌,為了“自證清白”,把正常的下企業檢查工作、正常的招商引資都暫停了,這樣的“額外效果”,絕非人們想看到的。
因此,要想徹底地終結吃拿卡要,就不能只在作風二字上下功夫,更要到改革二字中做文章。只有切實地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把該管的管好,不該管的全部放手,交給市場和社會,才是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才能在制度上堵住不正之風,也才能從根本上優化創業環境、激發社會活力。
往深了說,改作風和改革其實是殊途同歸,作風改到深處就是改革。拿正在進行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例,無論學習教育、聽取意見,還是查擺問題、開展批評,最終都必須通過建章立制來實現整改落實。建章立制就是建立長效機制,讓改作風常態化,這就是體制改革,是改作風最堅實的基礎、最持久的“鼓風機”。當作風為制度所規范、定型,一些人對改作風的新奇與觀望便會破滅,各項法紀才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習慣成自然”。
春節期間還聽聞,華北某地過年期間攤派指標,市紀委要求縣紀委抓三個反面典型,縣紀委向下又加了三個名額,縣與縣之間互相還要抓三個。這種層層加碼改作風,且不論是否脫離實際或者可行與否,倘若有一天指標不在、長官更迭,又該憑何震懾群吏?改作風改到今天,“萬一長官換了作風不再”已成了人民群眾最擔心的事。人們希望看到激勵與懲戒機制的完善,讓官員“無須揚鞭自奮蹄”。馬年伊始,“馬上改革”當成年度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