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朱啟臻,1957年1月出生,北京人,1982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現任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系主任、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農民、農村發展等問題研究。
提起中國農村,人們總想起“人多地少”。最近,“誰來種地”又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這讓許多人突然意識到,中國農村已悄然發生變化,“有地沒人種”的問題已擺上臺面。
無人種地威脅糧食安全
中國是個農業人口大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8年,中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95.7%。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2011年末,城鎮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大量農民涌入城市,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同時,也帶來了農村勞動力匱乏、農業勞動者素質下降等嚴重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農民問題專家朱啟臻對此有深刻的認識。2011年,他在新著《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中,將“農民不愿種地”列為中國農業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他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中國農業面臨的一個嚴峻現實就是勞動力嚴重老齡化。2010年,中國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是57歲,現在估計要到60歲了。這對農業發展是個潛在的危機。”
年輕人不愿種地,老人又種不動,大片耕地被拋荒;一些農村年輕人雖然在打工同時兼顧耕種,但種地的熱情不高,有的地方甚至出現莊稼成熟后無人收割的現象。中國糧食安全由此受到了威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不久前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再次提出培養“職業農民”。
職業農民不是“老板”
朱啟臻說,早在2005年,農業部就提出了培養職業農民。這幾年,職業農民這個詞越來越熱。記者請他給職業農民下個定義,他卻講了一段經歷。
2010年,在山東棲霞調研的朱啟臻來到一家農戶。夫婦兩人前幾年曾進城打工,后來兒女們也相繼進城。老兩口干了幾年,覺得挺辛苦,且很懷念務農的日子,就辭工回鄉種植自己的5畝果樹,每畝地年入七千到一萬,生活不錯。后來,外出打工的鄰里、親戚想把果園無償轉讓給他們種,但老兩口依然只種5畝。在他們看來,兩個人最多也就能種好5畝果園,再多干不過來。朱啟臻問他們為什么不雇人,他們說:“疏花、疏果、套袋是蘋果園管理最需要勞動力的環節,雇人怎么保證種出最好的蘋果?疏花的時候,一簇蘋果花有七八朵,我給自己干肯定是用心留下最好的一朵,讓它長出最好的蘋果。雇別人干就沒那么用心了,隨便給你留一朵,興許就是最差的。”
在朱啟臻看來,這老兩口就是典型的職業農民。他們有種地經驗,實實在在經營農地,產品上市銷售,收入全靠農業。這些特點放到一起,就是職業農民,而且是典型的家庭農場。
記者有些詫異:“只有5畝地也能叫職業農民?”朱啟臻說,記者和許多人一樣,陷入了一個誤區。“現在,人們崇尚規模經營,動輒上萬畝的耕地規模,老板不參加農業勞動,而是雇工勞動。他們的農場只能叫雇工農場,或者說是農業企業。表面上,他們賺的是賣農產品的錢,但實際上收入來自資本。還有把農民的耕地租過來,再返租給農戶,這些人都不是職業農民。”那些為雇工農場、農業企業打工的人,也不是職業農民。“他們是工人,因為他們的收入是靠工資,而不是農業生產和經營。對多數人而言,為別人種地和為自己種地,投入的心血是不一樣的。”朱啟臻說。
職業農民就是以農業為職業的勞動者,典型的職業農民是家庭農場主。“職業農民保持了傳統農戶的所有優點,他們對土地有很深的感情,會精心耕種并保護土地,即使自己不種了,也要留給后人種。他們不像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時那樣搞短期行為,對土地進行掠奪性的耕種。”
職業農民需要國家扶持
雖然國家多次強調培養職業農民的重要性,但在朱啟臻看來,一些地方政府卻成了職業農民發展之路上的障礙。“有些地方政府覺得,一說現代農業就是要規模化、機械化,一些官員也認為規模越大越光鮮,并將其看成自己的政績。”于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熱衷于農業領域的“招商引資”,傾向于將土地集中給工商資本,甚至“強迫農民流轉土地,把土地流轉給農業企業,用機器排擠農民,讓農民進城務工,加劇空心村的形成,然后拆了農民的房子,讓農民上樓,名義上既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也實現了農村城鎮化。實際上是既消滅了農村,又把農業推向了危險的境地。”在朱啟臻看來,這種方式是要土地而不要農民的做法,培養不出真正的職業農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空話。
“職業農民需要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扶持。首先,他們要有一定規模的土地,沒有一定的土地規模,新型職業農民就沒有足夠的收入保障,也就沒有吸引力。因此,土地流轉是必要的。在各種土地流轉形式中,自然、自發、自愿流轉是流轉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流轉方式。凡是政府主導的土地流轉,往往都因高昂的地價致使農業生產難以為繼;其次,政府要對職業農民進行扶持,給他們補貼和技術支持,提供產前和產后的完善社會化服務;第三,將來應該有新型職業農民資格準入制度,規定什么樣的人才可以經營農業,就像歐洲的一些國家規定,想當農民,必須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和知識水平。這樣才能保證合理科學地利用耕地。”
目前,我國已經有了很多實質上的職業農民,但大多都是自發形成的。朱啟臻介紹說,目前我國已經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試點工作,首批試點縣100個,在福建、江蘇、河南等地都取得了很好的經驗,2014年試點縣將擴大到300個,除了國家試點縣,很多省市還選擇了省級試點縣進行試點,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不僅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也受到農民的青睞。朱啟臻認為,新型職業農民最典型的形式是家庭農場,因此,要通過對家庭農場的扶持,使其成為未來多種形式農業經營主體的基礎,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發展空間和載體。
(延伸閱讀)
美國職業農民,干的是技術活
本刊駐美國特派記者 吳成良
美國農業的收入很不錯,安心務農。2012年初,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美國,到訪艾奧瓦州的一家農場。當時,本刊記者參與報道。2013年,記者再度回訪,農場主金伯利回憶說,當時習主席問他,是否希望家族繼續經營農業,他說兒子有興趣接班,孫子也可能是農場的第七代傳人。金伯利的兒子小金伯利告訴記者,他喜歡從事農業,但他研究生畢業時,父親還不想“退休”,他就先在艾奧瓦州大豆協會工作,平時偶爾回家幫忙。由于采用機械化耕作,4000英畝農場平時只有老金伯利一人打理,農忙時才請兩三個幫手。
小金伯利告訴記者,艾奧瓦州的全職農民年收入基本都在5萬至7萬美元,有些職業農民年收入可達到10萬至25萬美元。這比城市普通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高。美國人當職業農民,主要出于興趣。農場里一般都配備大型糧倉,農民們使用生物技術培育出種子,播種機由衛星定位導航,將每個地塊的土質和往年產出數據輸入進去,設備會自動決定該播多少種子,該施多少肥。一些采用了先進傳感器和移動技術的智能農場,農場主可以一邊度假,一邊通過網絡監控田間地頭情況,種地完全成為一種高科技的“技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