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個誤區,‘自主創新’變成了‘自己創新’。自主創新按照中央提出時原來的意思是三個層面: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強調自主,我覺得主要是強調自強不息,強調主導創新的過程。但我看到很多地方發表的自主創新的解釋,說是相對于引進、模仿活動而進行的創新,導致事實上反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它往往出現一個現象,我把它總結為‘秀自主,不創新’。”
“第二個誤區,把技術發明理解為就是創新。有些人只把整個創新過程的前端,即實驗室發明階段的部分叫創新,而不管后面變成產品和商品以及成功進入市場的部分,你這種創新實際上是沒法檢驗的,它都沒投入到市場,你怎么說它是創新呢?這樣就會出現前些年‘漢芯一號’的丑聞。漢芯一號一片都沒有賣到市場上,就被專家評價為國內首創、世界先進,就給大筆的科研經費。其實,這個芯片是買來摩托羅拉的芯片打上漢芯的商標而已。”
“第三個誤區,把自主創新理解為中國創新或者關門創新。在全球化的時代,創新已經成為全球化的過程。你想單干沒有必要,全球有那么多現成的技術,可以引進、消化、吸收,縮短你的創新的過程。另外,你想單干也沒有可能。因為全球有那么多的知識產權保護、專利保護限制你的創新,你要想單獨干難度太大。現在所有成功的案例,都不是自己單干出來的。”
“第四個誤區就是政府對所謂自主創新的不當支持。政府部門掌握了大量資源,近年來鼓勵自主,誰報自主品牌、自主創新往往就能得到獎勵和補貼,這是一個餿招。我認為政府鼓勵和支持創新應該學習國外的做法,比如說采購,你可以公開招標,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只要你達到我這個目標的,我就在采購階段支持你的成功的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