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規定上市公司實施主動退市時,應當召開股東大會作出決議,并要求增加中小股東表決環節,要求主動退市方案“須經出席會議的中小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但上述兩大措施明顯存在不足,難以起到有效保護公眾投資者的效果。比如在上市公司或大股東的公關之下,2/3以上的中小股東表決通過并非難事;由于獨立董事缺少獨立性,更多代表的將是控股股東的利益。因此,在完善主動退市機制的工作中,中小股東的利益保護仍然需要更多的制度性保障措施。
完善中小股東保護機制。我國的《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規范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對投資者的保護并不充分,民事賠償責任和標準模糊。建議盡快出臺《投資者權益保護法》,對于因上市公司經營行為而遭受損失的證券投資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獲得保護,其中包括因上市公司主動退市而導致的中小投資者權益的保護,明確規定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董事長、總經理、財務總監對全體股東尤其是對中小股東賠償負有嚴肅個人連帶責任和義務;完善個人訴訟、共同訴訟、集體訴訟、代表人訴訟等多種適用訴訟方式,集體訴訟應該在起訴前無需征得其他人的同意或人為地設置訴訟的前置程序;對訴訟中當事人的確定、群體訴訟制度的完善、舉證責任的承擔、賠償額的計算、法院管轄等問題進行明確界定;成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限定基金的保護對象為中小投資者,對于上市公司退市的中小股東部分損失可以通過證券投資保護公司基金加以補償。
為投資者提供維權通道。上市公司退市的證券侵權案件比較復雜,牽涉面廣,受損害的投資者分布全國各地,關聯社會各個階層,影響巨大。筆者認為需要建立一個類似消費者保護協會,代表中小股東利益的證券投資保護機構(如證券投資保護協會),以便積極有序地組織中小股東維權活動,集中中小股東維權訴求。建議該機構組織職責定位為幾個方面:一是在退市程序中,代表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參與退市決策過程;二是組織投資者聯合維權,收集整理全國各地中小投資者利益訴求;三是受理投資者的投訴與舉報,整理完善成系統的集體訴訟材料,并與行業律師協會合作,聘請訴訟律師,對于投資者舉報的重大違法違規線索,提請并督促證監部門立案調查;四是對投資者進行與資本市場有關的證券投資、法律法規等專業培訓;五是出面協調中小股東與上市公司關系,統一組織協調中小股東股份交易、回購等工作。
構建退市公司股份交易回購體系。主動退市公司應當在其公司章程中明確主動退市股東大會表決機制以及對決議持異議中小股東的回購請求權、現金選擇權等。退市公司或大股東必須向少數股東發出全值收購股票的要約,回購成本不能低于投資者的持股成本價,應根據退市決定公布之前一段時間內的平均股價,而當市場價高于投資者持股成本時,則以市場價為準,切實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
另外,退市公司股票的轉讓將因公司退市而變得困難,不再能夠通過目前交易所自動匹配價格,目前公司退市以后可以進入代辦股份轉讓市場,但是股票轉讓需通過費用高昂的企業評估確定交易價格,交易難度和交易成本對中小股東來說都很大,不能滿足中小股東進行股票轉讓的需要,應建立多層次股權股票場外交易體系,可以借鑒美國OTCBB/PINK SHEET建立相關退市公司股票報價系統,由主板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的小型資本市場組成,為退市公司投資者提供股份轉讓服務;主板退市的公司也可以進入其他板市場繼續流通。
確立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制度。完善重新上市制度,使公司“能上能下”、“能下能上”,主動退市公司重新上市是一項重要的配套制度安排,是疏通退市渠道、緩解退市壓力的重要途徑。主動退市公司及其大股東在公司退市后,則要盡職盡責,早日促成公司恢復上市;特別是對退市公司的大股東來說,如果不能積極促成公司早日恢復上市,則大股東控股或作為主要股東參股的其他企業,都不能IPO上市,或者借殼上市,有條件限制退市公司大股東、控股股東、主要股東本身及參股企業資本市場融資;同時優化主動退市公司重新上市指標,可以在充分參考IPO指標和借殼上市指標、規避惡意退市前提下,具有一定指標優勢,為退市公司重新回到交易所市場提供相對寬松的途徑。以此促使大股東全心全意把退市的公司經營好,達到早日恢復上市的目的。筆者認為可以借鑒美國股市的轉升板機制和反向并購上市制度及相關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