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正處于調整轉軌期。原先以GDP為主導的發展產生了許多的泡沫經濟。社會也比較浮躁,企業家們大多是以商業的心態去做實業,比如搞房地產、虛擬經濟等,新一屆政府上任后,隨著經濟政策的調整,發展速度可能會放慢一些。
現在放寬的,不管是土地或金融,還是行業準入,都釋放出一個很強烈的信號,但是要落到實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管理體制中還是會有計劃經濟的思維,有些原來的法律法規還是一種禁錮,落實就要先從打破這些禁錮開始,這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畢竟,體制調整就意味著人事調整,意味著利益調整。
大午集團的主業是農牧業,從事養雞、養豬以及做飼料,從養1000只雞、50頭豬開始發展到現在,30年來從沒有離開過農牧業。應該說,經濟發展形勢對我們來說是很有利的。大午集團是完全市場化運作的企業,沒有其他的資源可以仰仗,就是希望能夠公開公正平等地進行市場競爭。對我們來說,企業以后不再年檢了,尤其是,國家也在支持我們的科技研發。以前,政府是傾斜支持國企或者高校的,實際上科研支持應該是企業沉淀,美國的研發大多是在企業,飛機、導彈都是民企在搞。我們的養雞業已經達到了世界級的水平,現在一年孵3千萬只雞,準備用3到5年時間達到1億只小雞。
目前企業需要突破的困難,還是土地問題。受當下土地政策的限制,企業沒有能力制定自己的發展規劃——大午集團成立30年了,集團建立醫院,國家是支持的,并且對教育、醫療都是放開的,但是涉及到企業用地,就沒法制定長遠規劃。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是開發區式的,政府規劃一個開發區,要想發展必須納入到規劃區去做,大午集團公司所在地是農村,顯然離開發區很遠,農村沒有企業可以發展的空間。1984年企業剛成立時,土地不是問題,企業得以生存。但企業用地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由于集體建設用地不允許用來抵押,于是就沒有辦法融資貸款,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民企要想發展,土地和金融是兩個很關鍵的問題。土地確權是下一步市場化的前提,主人缺位就沒有市場化。對民企來說,如何突破這個瓶頸也是困擾著我們的一個難題。
在把握戰略方面,大午集團董事會每年都有出國考察的機會,通過考察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達成共識。現在是以農牧業為基礎,持續做強做大農牧業。重點是做好第三產業。教育方面,我們的學校準備在3到5年里達到1萬名學生。社區醫院方面,正在投資3.6億元建立一個9萬平方米的三甲醫院,預計明年可以建成。同時,在三甲醫院的基礎上我們立項了養老村計劃,養老村初步定位在1200張床位到1500張床位。文化旅游的方向,我們現在有一個溫泉度假村。總之,以農牧業為基礎,將來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這是我們的發展戰略,既環保又衛生,我們希望成為一個環境友好企業。
新常態下企業如何打造更好的發展之路?在我看來,這就要有持續的核心競爭力。大午集團的核心競爭力首先是制度層面的競爭力,就是能夠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實現勞資共和。大午集團的私企立憲制度就是誰當家誰是老板。董事長、總經理,一直到執行董事,都是民主選舉產生的,從理論上來說,加入企業一年就可以競選董事長,實際操作上必須是十年以上的員工才有投票權,這樣選出來的領導人就是實權派。這樣一來,對下負責和對上負責就統一起來了。大午集團現在有15個子公司,兩個合資公司,這些團隊發展得都很好,每個企業都有盈利。
私企立憲制度本身就是大午集團治理框架中一種穩定發展的制度,而不是貿然前進的制度。這是把企業社會化的一種設計。社會就是“不死的企業”,企業也在社會化,如建醫院、建學校,將社會企業化和企業社會化進行結合,是我們的發展模式。大午集團不存在大的風險,我們的農牧業是朝陽產業,三產也是朝陽產業,從這個角度來說,企業的發展方向不存在風險。但是具體到這15家子公司,哪一個子公司單個出現風險是有可能的,某個產業鏈出現問題也是很正常的。單個企業的生生死死很正常,但是一個集團的死亡是很不正常的,尤其是一個社會型的企業,那種大的風險幾乎是沒有的。這是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