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中國的移動通訊市場正逐步走向成熟,隨著移動通訊終端的普及,移動通信網絡升級的動力相對減弱。
4G時代已經到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三足鼎立格局并未改變。不過,幾大運營商發展道路漸行漸遠,市場境遇截然不同,中國聯通就是個典型。3G時代迎來快速增長期的中國聯通,當下卻遭遇了成長的煩惱:一方面由于在4G領域布局較晚,錯失了聚集忠實擁躉的機會,導致4G市場份額及影響力遠不及較早布局的中國移動;另一方面,受當前移動運營商在經營模式、客戶服務方式等方面的局限,用戶增長乏力。
成長煩惱
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前不久在“中國聯通雙4G領先計劃產業鏈高端峰會”上表示,中國聯通將全面加快TDD/FDD雙混合組網建設,2015年實現移動網絡覆蓋到村,將拿出50億元重點補貼雙4G終端,計劃2015年雙4G終端銷量達到1億臺。同時,中國聯通提出“雙4G”終端戰略,將在國內同時支持TD-LTE、LTE-FDD兩個4G網絡。
中國聯通的這一計劃非常宏偉,但如何真正落地并開花結果才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需要著力解決的。中國聯通在4G新業務布局方面確實顯得有些無力。截至今年10月,中國移動4G基站已達50萬個,年底將沖刺70萬個。相比之下,中國聯通的建設進度比較緩慢,盡管在200多個城市部署混合組網,但重點覆蓋與連續覆蓋在用戶體驗上差別依然很大。另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聯通新增4G和3G基站8.4萬個,總數達到49.1萬個,而其競爭對手僅僅4G基站新增量就超過了40萬。可以判斷,聯通必將在3G網絡上下功夫,盡管新的提法是“雙4G”,但一段時間內,將依然推行“3/4G一體化”,來彌補4G的不足。
問題不止于此。作為市場的后進者,中國聯通面臨的真正危機遠不止在4G市場的跟隨那么簡單,如何扭轉用戶數量增長頹勢已成最大難題。截至今年8月,中國聯通移動用戶累計達29652.6萬戶,當月凈增63.5萬戶;移動寬帶用戶累計達14458萬戶,凈增數126.2萬戶;而今年7月,中國聯通在移動業務方面的用戶凈增長88.8萬戶——當時這一數字已創年內最低,但8月數據顯然再次刷新了這一低點。
隨著整個市場發展變化,未來市場推廣及普及成本將越來越高。根據新政策要求,運營商在市場推廣中要逐步削減營銷費用占比,這將帶來終端產品補貼額的直接降低,同時各大運營商在營銷時禁止贈送實物禮品。按照這一政策,以往運營商們熟稔的依靠補貼快速進行市場推廣的方式或許將走不通。
此外,隨著國進民退進程不斷加快以及民營資本在移動通訊領域進行布局,特別是虛擬運營商們的快速發展,傳統運營商的發展模式面臨著新的挑戰。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雖然虛擬運營商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仍然要依賴于傳統運營商,但其擁有運營靈活、套餐設置合理等優勢,同時虛擬運營商們大都還能實現移動通信業務與其他相關業務的捆綁,從而并不天然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
競爭之道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中國的移動通訊市場正逐步走向成熟,隨著移動通訊終端的普及,移動通信網絡升級的動力相對減弱。
在傳統模式下,通信運營商要做的就是實現終端整機與移動通信網絡的捆綁,采取的大都是相對較為簡單粗暴的方式,那就是依靠運營商的補貼對某個或某些與運營商關系良好的終端品牌進行捆綁銷售,剛性的信息通訊需求與相對較低的購機成本結合起來,便構成了當時的市場供求關系。
然而4G時代,傳統的需求增長已經無法長期為繼,隨著人們對移動通信網絡需求發生改變,整個市場都在尋找一條能夠適應未來的新道路。然而,面向未來的移動通信發展道路只有兩條:一是不斷強化并提升滿足人們要求的基礎技術研發;二是更加滿足人們要求的、能夠隨需而變的個性化資費套餐系統。
在基礎技術研發層面,通信運營商們要做的恐怕是像那些精明的液晶面板生產企業一樣,量產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形成梯次配置的技術產業化排期。具體而言,當前要做的就是努力通過基站建設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快4G網絡的普及與應用。但同時,運營商們最大的功課應該是尋找應對下一代通信技術(如5G)時期的成熟路徑。在技術創新研發上,運營商完全可以借鑒當前正在流行的平臺化理論思想,通過技術整合以及聯合開發的方式形成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中國標準,從而在根本上提升綜合的市場競爭力。
在套餐個性化方面,通信運營商們或許還有很多路要走,因為這種運作模式將徹底讓運營商們與用戶間的話語權顛倒,原來處于強勢地位的運營商轉眼間變成了被人們挑選的服務商。雖然這種變化很突然,但卻是完全符合市場規律的。在個性化的用戶需求面前,運營商們提供基礎的資費可選模塊,人們選擇套餐就像進入一個模塊服務超市,隨便打包,最后只需要一次性付款就可以。這種運作模式其實并不遙遠,部分虛擬運營商已經開始在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