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著長園集團的控制權,大股東沃爾核材與長園集團之間近期爆發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其間反映出來的治理問題,值得人們深思。
勢不兩立
2014年10月20日,長園集團召開2014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公司章程修訂議案。身為長園集團大股東的沃爾核材因參會材料瑕疵,未被允許參加投票。在此情形下,長園集團2014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高票通過了長園集團有關修訂公司章程等三項議案。對此,沃爾核材表達了強烈的抗議,而股東大會也成為了一個硝煙彌漫的戰地。
在2014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召開之前,10月17日沃爾核材就通過媒體發布《沃爾核材致長園集團全體投資者的一封公開信》,質疑長園集團章程修訂議案中職工代表董事、董事會構成等兩項內容。隨后,長園集團發布《關于深圳市沃爾核材股份有限公司公開信的聲明》對沃爾核材公開信內容進行反駁,雙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為應對長園集團強化對公司控制力的努力,沃爾核材及其陣營高調增持,試圖通過控制公司股權而緊緊咬住對手。而在“繞過”沃爾核材擬實施股權收購后,長園集團近日又宣布籌劃重大資產重組,自11月6日起停牌不超過30日,公司同時承諾爭取于12月8日前召開董事會審議重大資產重組預案。
股市中的刀光劍影,不亞于股東大會中的唇槍舌劍。外界猜測,長園集團此番重大資產重組是針對沃爾核材的一次反收購計劃,長園集團或許會通過發行股價的方式來稀釋沃爾核材持股比例,進而弱化其對公司的影響力。當然,這柄雙刃劍將會更加刺激沃爾核材與長園集團的長期沖突,沃爾核材將會利用持股優勢在公司股東大會上對董事會各項決策實施“阻擊”,而公司將面臨長期的內部僵持局面。
透過硝煙,如何看待長園集團與其大股東沃爾核材之間的爭議,或許能夠帶給人們更多地思考。現代公司治理模式都是圍繞著公司事務的控制權而設計的,其中主要是通過兩大公司機構:股東大會與公司董事會來展開。其中,股東大會體現了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而董事會則更多地體現了公司控制者的利益。實踐中,大型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通常都存在公司所有權與控制權的高度分離的現象,股東大會與公司董事會的勢不兩立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
“決議不存在”?
在這一尚未完結的博弈中,單從公司法制的角度而言,有幾個公司法律問題值得反思。比如,長園集團臨時股東大會決議不存在的問題。
所謂股東大會決議不存在,是指因股東大會決議有瑕疵,而導致該次股東大會決議不具法律效力,視如決議不存在的情形。較之于對股東大會決議內容效力的判斷,股東大會決議不存在,并不直接涉及對該決議內容的評判,而是依據其未經合法程序召開即可判定其決議不存在。
但我國《公司法》中并未明確規定公司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決議不存在的問題。我國《公司法》僅在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的,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鑒于未能查閱到長園集團公司章程中關于公司股東大會召集的具體規定,也未能見到新聞報道中對于“參會材料瑕疵”的進一步說明,因此僅從學理角度分析來看,長園集團2014年第二次臨時股東會的召開期間,發生的大股東沃爾核材因所謂“參會材料瑕疵”,致使股東不能參會表達意見,進而使得在臨時股東大會召開之前沃爾核材便已明確表示異議的議案得以通過,這一現象本身就值得質疑。
顯然,現行法律、行政法規以及長園集團的公司章程,并未給予沃爾核材可以依據“股東大會的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規定”而提出撤銷公司股東大會決議之訴訟。但即使是這樣一個撤銷之訴,也是建立在公司股東大會決議存在的前提之下的,決議不存在,就無撤銷之必要。顯然,現行公司法的規定在邏輯上有那么一點點的別扭。
職工董事漏洞
還有一個問題,涉及職工代表/雇員董事的選任。
我國《公司法》允許公司職工代表進入董事會。該法第一百零九條第二款規定:“董事會成員中可以有公司職工代表。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選舉產生。”可見,公司職工代表在董事會中的身份為公司董事;公司職工代表董事并非由公司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為此,10月16日長園集團召開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了《關于修訂長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職工代表大會規則的議案》,并根據修改后的《職工代表大會規則》選舉產生了兩名職工代表董事。問題是職工代表大會選舉兩名職工代表董事,在法理上只是解決了這兩名董事的董事資格股問題,即職工代表股東不必具有股東身份,憑職工民主選舉也可以成為公司董事。然而,職工代表董事能否就此自然而然地成為公司董事,進入董事會而不受任何限制呢?
在任何一個正常的公司治理模式中,應當首先在公司章程中規定公司董事會的人數與人員組成,其中當然可以包括設置職工代表董事的位置和人數的內容;然后再公司根據公司章程的規定,選舉職工代表董事進入董事會,履行董事職責。然而,長園集團董事會在增加職工代表董事過程中,卻是先于10月16日召開職工代表大會選舉職工代表董事,后于10月20日修改公司章程確認增加職工代表董事,這其中的時間順序的確讓人難以琢磨。遺憾的是,我國《公司法》再次在具體問題上掉了鏈子:法無明文規定。我國公司法僅簡單地規定:“股份有限公司設董事會,其成員為五人至十九人。董事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如此簡約的規定,當然為實踐中留下了很大的想象和操作空間。
不過,在英美公司法中倒是對此類問題有所規定:如果增加董事數量沒有超出公司章程所規定的最大限額的話,公司董事會往往就可以享有任命公司董事以填充董事臨時空缺(casual vacancies)的權力。但是,經過董事會任命的董事應當在下一年度的股東大會上退職,并由公司股東對其進行再選。英國股票交易聯合會規定,此種規則必須為上市公司所遵守。美國標準商事公司法第8.10節也有類似規定:除非公司章程另有規定,否則董事會出現的空缺可以由董事會或者股東會去填充。被董事會選任來填充空缺的董事,其任期到下一年度的公司普通大會召開時為止,如果要繼續擔任董事職位,則必須由公司股東大會選舉。
另外,值得一問的是,公司董事會一次能夠增補多少名新董事?按照我國現行法律對此并無限制性規定。而根據英國1948年公司法第183(1)節和1985年公司法第292節的規定,當公共持股公司的股東會以普通決議任命或者再任命董事時,除非公司會議首先在沒有任何人持異議的情況下決議任命兩名或者兩名以上的董事,否則公司股東大會的決議不得同時任命兩名或者兩名以上的董事,違反此規定的股東大會決議無效。英國人這樣規定的目的在于:確保公司股東不被置于一種要么全部任命,要么一個也不任命的兩難境地。而這樣的兩難境地勢必影響股東的判斷和利益。長園集團與沃爾核材的矛盾,在相對并不完善的中國公司法制下,必將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