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武漢市社會保障學會理事
處于牛市頂峰的香港創業板平均市盈率只有11.32倍,同樣處于牛市頂峰的NASDAQ平均市盈率僅為24.2倍。相比之下,深交所創業板平均市盈率分別比港股和美股高出500%和400%!
創業板成立五年來,其規模仍很狹小,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市場需要“塊頭”,沒有塊頭,就沒有規模效應。經過五年來的擴容與發展,截至2014年10月10日收市統計,創業板僅有上市公司397家,總市值只有2.26萬億元,流通市值僅為1.37萬億元。創業板的流通市值總規模僅相當于中國石油A股的流通市值(不含H股),這是一個典型的“袖珍板”。
創業板規模過于狹小,但更深層次原因則有兩個:一是核準制的行政干預與低效率;二是工業版IPO標準門檻太高。由于市場規模太過狹小,一方面導致無法滿足眾多創新型中小企業上市的需求,并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VC(風險資本)和PE(私募股權)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則導致無法滿足投資者“炒小”、“炒新”的巨大投資需求,容易造成創業板過度投機。
創業板IPO門檻太高,市場缺乏足夠的包容性。目前深交所創業板IPO標準,基本上是比照主板的“工業標準”來設計的,再加上核準制的排隊打分、好中選好、優中選優,這不但加大了企業排長隊申請IPO的時間成本,更人為推高了創業板IPO門檻,致使許多創新型、高成長、新業態公司很難達到上市標準,尤其是暫時處在輕資產、少盈利階段的互聯網公司,更是沒有資格IPO。很顯然,過高的IPO門檻是與創業板精神格格不入的。創業板既是高成長板,更是高風險板,它包容失敗、寬容倒閉,因為創業板IPO主體對應的正是高風險的創新型企業,它們同時屬于高死亡率的中小企業群體,因此現實中的創業板必須能夠“大進大出”、“大浪淘沙”。
創業板估值嚴重偏高、泡沫成份較大。以2014年10月10日收盤統計為準(數據來自各個證交所網站),剛剛走出熊市陰影的深交所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竟高達69.25倍,與此同時,深交所A股(含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為32.40倍,而上交所A股平均市盈率僅為11.55倍。很顯然,創業板的超高市盈率極大地推高了深交所A股平均市盈率。在創業板成立前,深交所與上交所平均市盈率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然而,如今包含了創業板的深交所平均市盈率差不多比上交所高出200%。
我們再與兩個境外創業板比較一下。按照同一個交易日收盤統計,處于牛市頂峰的香港創業板平均市盈率只有11.32倍,同樣處于牛市頂峰的NASDAQ平均市盈率僅為24.2倍。相比之下,深交所創業板平均市盈率分別比港股和美股高出500%和400%。
按照以往牛市經驗推斷,當上交所A股平均市盈率從目前的11.55倍上漲至30倍左右時,深交所創業板的平均市盈率是否會從目前的69.25倍上漲至200倍呢?很顯然,創業板估值嚴重偏高、泡沫成份較大,其根本原因還是創業板供給嚴重短缺。
作為中國版的NASDAQ,深交所創業板有著廣闊無比的發展前景,它必將為我們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以及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提供強大動力與后盾,并以其獨特的創富效應強有力地刺激全民創業、萬眾創新。要解決創業板存在的上述問題,唯一的對策就是體制變革,即廢除核準制、推行注冊制。因為注冊制天然地適應創業板的“市場決定”與“投資者用腳投票”的理念。注冊制的實質就是一級市場“去行政化”,減少政府行政干預,消除政府對投資者的大包大攬或代替投資者判斷決策,并尊重市場決定和投資者選擇,最終形成“賣者有責、買者自買”的市場法則。
注冊制的成功推行,還需要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是提高監管效率,強化事后監管,嚴厲打擊證券犯罪行為;二是投資者必須學會用腳投票,讓1元股成為垃圾股的代名詞,并讓1元退市法則成為最重要、最流行的退市標準。這不僅因為1元退市法則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退市標準,而且1元退市法更是允許“虧損上市”的制度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