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啟:新改革時代的中國和世界》
作者:李稻葵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2014年9月
過去5年,得益于大規模的財政和金融刺激政策及各國政府的攜手努力,世界有效避免了從金融大危機到經濟大危機的演變,但危機的病根至今仍未根除,美國金融市場的監管不力沒有改變、公共財政改革沒有任何進展,中國經濟的一些體制性問題也沒有緩解。危機之后,要標本皆治,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新一輪的改革。中國經濟有望在全球拔得改革的頭籌,與此同時,歐洲統一的步伐也將加快,新興市場國家改革勢在必行,美國重振雄風的關鍵亦在于公共財政體制能否進行深刻的改革。
那么危機后的世界變好了么?事與愿違,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世界并沒有深刻地反思危機,從而通過積極的行動、深刻的改革避免類似危機的重新爆發。應該說,危機爆發5年了,但世界并沒因為反思危機而變得更好。
回顧過去5年的金融危機應對史,最大的成功在于山呼海嘯的金融危機并沒有演變成席卷全球的經濟大危機,20世紀20年代末的經濟大蕭條沒有重演。與大多數人5年前的擔憂相反,世界經濟在金融危機爆發后兩年左右的時間里已基本上恢復了正增長,應該說,大多數國家并沒有爆發經濟危機。
為什么世界有效地避免了從金融危機到經濟危機的演變?顯而易見,大規模的財政和金融刺激政策以及各國政府的攜手努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恐怕也是二戰前的那次經濟危機給這個世界帶來的最大啟示。
金融危機后,為什么是作為震源地的美、英兩國在發達國家中率先走出衰退?而且,美國的經濟恢復情況在這些國家中是最好的,其房價近一年連續不斷上漲,居民消費在恢復,一些失業率指標也在下降。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本質性原因就是美元和英鎊的國際地位,尤其是美元的霸主地位。
美國是全球第一大國際貨幣的發行國,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元的國際地位不降反升,超大規模的量化寬松政策并未帶來國際金融市場對美元國際地位的懷疑。這種超穩定的國際信用,直接使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成為美國資產價格上漲的隱形催化劑。而美國資產價格上漲,尤其是股市上漲并再創歷史紀錄,直接幫助了美國的金融機構和家庭修復其資產負債表。這就是到目前為止美國經濟恢復最好的公開的秘密。
設想下,如果印度和巴西是這場危機的策源地,他們也效仿美國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必定會導致本國匯率大幅貶值,進口成本迅速提高,通脹高企,資金外逃,金融機構破產,金融環境惡化,其結果無異于火上澆油。
僅僅從避免經濟危機這一角度來看,各國的應對之策也許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我們追問一下這場危機的根源消除了嗎,則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世界各主要國家還遠遠沒有找到或者開始推出根除金融危機根源的措施。
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無非是兩條。第一是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監管不力。雖然美國在金融危機后推出了《多德-弗蘭克法案》,但該法案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大幅提高各金融機構的自有資本比率,也沒有從本質上限制超大規模金融機構的發展,更沒有起到在金融市場上保護消費者、讓信息充分披露的作用。它僅僅是一部繁文縟節、讓金融交易成本迅速提高的法律。在美英等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監管不力的本質其實是“貓的能力不如老鼠”,即監管部門人員的能力遠遠低于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那些拿高工資、高獎金的從業人員。優秀的人才涌向了金融界第一線,留下來二流三流的人員進入監管部門。基因有缺陷的貓怎么能夠抓住健碩而機敏的老鼠?這是金融危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的一個基本原因。
第二,社會矛盾并沒有緩解。歐美等地50%以上的公共財政必須流向社會福利等賦權性支出,而政府所能削減的僅僅是用于科研、基礎設施等方向的可支配性支出。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由于國內政治紛爭,沒有在賦權性社會福利的開支上進行任何的削減,而僅僅削減了政府的可支配支出。可支配支出不僅在政府的總支出中所占比例低,而且往往是能夠提升經濟競爭力的必要開支,比如高等教育和科研支出。毫不夸張地講,美國在公共財政方面的改革沒有任何進展,金融危機的病根仍然潛伏在身,可以預計,未來3—5年來自于美國金融市場的動蕩仍然不可避免,這輪動蕩的導火索將是美國公共財政情況的惡化。
中國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及時推出了4萬億的財政刺激政策,與此相輔的是高達20萬億元的貨幣存量的擴張。財政刺激政策和貨幣擴張政策及時地逆轉了中國經濟下行的態勢,迅速讓經濟恢復兩位數增長。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經濟的一些體制性問題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的5年里仍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緩解,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仍然過多,司法體制的獨立性遠遠不足,貪腐現象仍然普遍。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經濟同美國面臨同樣的挑戰,那就是如何在危機之后標本皆治,推進改革。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有希望在全球范圍內拔得改革的頭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受到世界矚目,一系列涉及面廣泛的改革措施被提出,并廣泛征求意見。不同渠道的信息都表明,改革的決心在過去十幾年來從未如此之大,改革涉及面之廣、力度之強也是過去十幾年所未見的。改革將是未來幾年中國的主題詞。
歐洲也在進行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講,歐洲恐怕是這一輪金融危機最大的、長遠的受益者。通過這一輪危機,歐洲人看清楚了貨幣統一,但財政不統一、金融監管不統一等帶來的弊病,也更加堅定了歐洲一體化的決心。這一輪的改革中,歐元不會倒,歐洲金融監管體系正在統一,財政政策統一也正在熱議,統一的歐洲能源市場、電網、通信網絡等討論都在積極推進之中。有跡象表明,歐洲統一的步伐將加快。經過3—5年的調整,歐洲的經濟將有可能恢復到穩健增長的軌道上來。
而新興市場國家正在經受考驗,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退出已經引起了金融市場對新興市場如巴西、印度的深切擔憂。這些國家毫無疑問將經受金融沖擊的洗禮,并不得不推出新一輪的改革措施。美國雖然經濟恢復快,卻是今天世界經濟恢復最大的、中長期的不確定因素。美國重振雄風的關鍵不在于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也不在于如何用好自己的新能源,更不在于自己的量化寬松政策如何退出,其根本在于公共財政體制能否進行深刻的改革——通過調整社會保險、增加一部分稅收、削減一部分社會開支,將基本財政赤字降低到3%以下,重新回到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格局。
危機5年了,世界并沒有因為危機而變好,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得以避免,但是金融危機的根源仍沒有消除。世界經濟要真正走向繁榮,有賴于各國堅定不移地推進新一輪的改革。
《左腦思考,右腦執行:復雜形勢下如何決策制勝》
作者:[美]菲爾?羅森維
譯者:林家如
中信出版社 "2014年10月
薦讀理由:
面臨戰略決策,我們只需避免過度自信和常規偏差,就能出奇制勝?決策研究的諸多實驗,究竟有多少指導價值?廣泛運用的決策模式,竟然也會失靈?我們又能如何阻擋“贏家詛咒”的應驗?這些年決策研究不斷發展,卻尚未抓住許多重要且復雜的決策的本質。正如羅森維在《左腦思考,右腦執行》所揭示的,在充滿變數的復雜形勢下做出重大決策時,我們需要一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制勝決策意味著一種綜合能力:既能理性地分析計算,又能突破界限和大膽行動。管理決策的制勝關鍵,就在于激發他人的最大潛能,勇于承擔風險并能管控風險,力求突破并超越前人。本書通過猶他數據中心競標、美國總統大選、環法自行車賽等大量一手案例,提出符合真實世界操作方式的、全新的決策思想,對過度自信、決策模式的應用和局限性、控制的錯覺、競標、創業管理及領導力等提出了新鮮且出人意料的洞見,將為管理者在大數據時代成功決策帶來深刻啟示。
《人性之根:互聯網思想的本質》
作者:陳禹安
東方出版社 "2014年10月
薦讀理由:
雷軍的互聯網思想“成功七字訣”都是錯的,“專注、極致、口碑、快”并非互聯網思想的專利。蘋果、Google、亞馬遜、塔吉特、樂高、迪士尼、可口可樂等眾多知名企業為什么長盛不衰?網絡時代該如何降低成本、選擇店址、吸引客戶、聚攏粉絲、正確營銷、合理利用大數據?在《人性之根:互聯網思想的本質》一書中,作者共分16章從互聯網商業的本質與未來、風險與機遇、謎局與真相、創新之痛,2.0時代的營銷導向變化、顧客遷移趨勢、壟斷路徑選擇、成本控制方法、供給萃取等方面作了詳盡的闡述,同時對反長尾理論、電商選址、大數據合理運用、搜索引擎的公器化等問題進行講解,并指出未來的一切行業都是娛樂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還提出許多新穎的概念,比如粉絲坍塌、玩具思維、戰略早搏、免費商、平臺黑洞、 " 絲營銷等等,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