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激勵,一直以來都被視為上市公司留住人才、提升公司整體業績和競爭力的最有效公司治理方式,沒有之一。往往推出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其業績和股價與沒有推行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相比也會有明顯的表現。然而,現存的“行權即繳稅”問題卻制約了這一“金手銬”的效力,使得激勵效果打了折扣。
目前,有關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處理的主要依據是財政部、國稅總局《關于個人股票期權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政部、國稅總局《關于股票增值權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及國稅總局的《關于個人股票期權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等。按照規定,激勵對象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時間為行權時,在行權時納稅確有困難的,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可在不超過6個月的期限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
根據現行股權激勵和稅收法規,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對象不僅必須在行權時即納稅,而且通常使用最高稅率。納稅義務時間早、稅率高,已成為股權激勵對象的兩座大山,于是直接催生出借錢行權這一A股股權激勵中最常見的現象。但因借錢的利息成本太高,不是每個人都能拿來使用的。相較于借錢,也有不少上市公司高管為達到行權要求,不得不選擇出售股票籌集資金來繳稅。
在上述問題的限制下,“市場先生”發明了一種“曲線股權激勵”方法。過往經典案例如三特索道、康緣藥業等公司,通過向特定的公司高管進行定增的方式,達到獲得股權行使股權激勵的目的,也不失為一種聰明的辦法。
若上述辦法都無法滿意,比較極端的案例就是離職走人。一些上市公司規定,離職后若干時間內即可將手中股票全部套現,此種辦法看似實屬無奈,卻總比一步步按照股權激勵的要求減持,來得快一些。綜合來講,這種辦法對高管來說獲益空間更大。
今年以來,兩市近百家上市公司都推出了以股票、期權為主的股權激勵預案,激勵方式各異,主要有定向發行股票、授予期權、提取激勵基金買入流通A股和股票增值權等。激勵數量最多的為南玻A,股票激勵數量高達9000萬份。但是,“金手銬”仍舊難掩離職潮尷尬。除了業績壓力外,有不少是為了減持股票做鋪墊。
人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一點在深交所掛牌的上市公司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在深交所掛牌的科技型上市公司數量不少,這類企業不依賴于固定資產投入盈利,而嚴重依賴于人力資源等無形資產。為吸引和留住人才,這些科技類上市公司對實施股權激勵機制有著強力的需求。
但迄今為止,除公司主觀因素和市場因素外,稅負高企問題無疑是影響當前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實施的重要原因,這種制度性的安排看似合理卻不合情,嚴重影響著股權激勵的效果。如股權激勵對象為繳納稅款,甚至不得不故意壓低行權日股價套現,這就違背了股權激勵政策的長期激勵目的。從這點來講,股權激勵短期化的弊端開始凸顯,監管層推行的股權激勵的效果仍待進一步觀察。
美國、英國、日本等成熟資本市場國家,目前采用的均是延后股權激勵納稅義務產生的時間節點,在實際變現后再繳稅的模式。國際成熟的資本市場國家都在采用類似規定,可以給A股的股權激勵機制提供借鑒和參考。
變現再繳稅是完善當前股權激勵政策是一個良策。一方面,可以緩解上市公司激勵對象的行權壓力難題,有助于股權激勵發揮出長期效應。另一方面,讓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將納稅標準和二級市場價格變化相結合,解決按照個人所得稅政策造成稅負高的問題。
在A股市場,股權激勵涉及《公司法》、《證券法》,只要兩部法律不進行修改,目前股權激勵中的稅負過高問題就不會解除。目前,市場呼吁監管層可以先從征稅方式方面進行完善。
當然,在為稅負高企而搖旗吶喊之時,要警惕股權激勵這把雙刃劍。激勵不當,容易造成上市公司和高管之間的糾紛。如南玻A8月4日晚間公告稱,本次設計的股權激勵計劃難以達到預期的激勵效果,于是撤銷對592人的股權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