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位于杭州慶春路的中都百貨突然關門歇業。隨后,猶如倒塌的多米諾骨牌,中都百貨位于臨平、安吉等地的多家門店相繼關門歇業。中都集團老板失聯跑路的消息一時成為當地新聞報道的熱點。錯愕之后的員工和債主開始討要說法,中都集團頓時失控,當地政府不得不介入處理。一周后,公安機關在廈門找到了失聯的中都集團董事長楊定國并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對其刑事拘留。7月7日,身陷囹圄的楊定國在看守所交出了首份中都重整方案。接下去可能還會交出第二份、第三份重整方案。
如果中都最終走向破產,楊定國很可能從看守所走入監獄。以后即使從監獄走出來,也將債務纏身很難解脫。法律設置的有限公司股東責任有限制和企業破產保護制度在這里形同虛設。
有限責任無限化危害
公司法規定,有限公司以其出資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企業破產法則為資不抵債缺乏清償能力的企業法人設立了破產重整、和解程序。即使是破產清算,企業經營者也因有有限公司股東責任有限制的保護,而不致傾家蕩產債務纏身。法律制度設計上,我國已經具備即使創業失敗、企業破產,企業主個人及其家庭也能很快回歸平常生活。
但現實是,我國民營企業大多是家族企業。企業創始人、所有人、經營人三位一體。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統一。公司法人財產和公司股東及家庭私人財產經常發生混同。為了規避稅收或監管,中小民營企業主甚至存在故意混同企業財產與個人財產的情況。很多中小民營企業的公司治理制度確實名存實無。
銀行等金融機構和民間借貸的出借方深知這種現實。所以,他們在向中小民營企業融資時,除了要求企業按常規提供信用證明和擔保外,還會要求企業股東及其家人,以其個人和家庭的財產為企業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擔保,牢牢將企業主與企業栓在一起,使得有限公司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了無限責任。
有限公司股東責任無限化的結果是,企業主直接將企業視為其私人財產的一部分。企業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變得無從談起。
更為嚴重的是,以有限責任公司為前提設立的法律制度和中小民營企業將企業財產視為其私人財產一部分的現實嚴重脫節,導致中小民營企業的經營脫離法律設定的軌道。企業一旦經營失敗,企業主除了承擔償還企業債務的民事責任外,還面臨著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境遇,很少能夠全身而退。
企業主面臨經營困難時往往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放棄企業保全自己,千方百計將企業的剩余財產轉移出來,逃避債務損害企業員工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另一個是保全企業拼死一博,饑不擇食地高息借貸為企業輸血,越陷越深。不論是哪個極端,在外部環境不發生巨變的情形下,大多的結果都是加速滑向老板跑路、企業破產的結局。而一旦企業破產,破產的風險會迅速傳導到上下游企業和互保單位,企業員工和債主也會迅速聚集,給社會穩定帶來巨大壓力。政府不得不介入。企業主也往往因之前的轉移財產或非法集資的行為被追究刑事責任。企業主除了跑路和跳樓似乎很難解套。
從無限責任公司發展到有限責任公司是公司制度發展史上的飛躍。有限公司股東責任有限制給創業者創造了寬松的創業環境。在激發創業熱情外,還為創業失敗免除了后顧之憂。發端于美國的破產保護程序則更進一步為保護企業的持續經營價值提供了通道。
而有限公司股東責任無限化卻使創業失敗成為企業主及其家庭無法承受之重。企業經營成為一次押上個人和家庭未來的豪賭,非常不利于個人的創業和經濟的創新。并且,因為企業主為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擔保,破產重整雖然可以豁免企業的債務,卻無法豁免企業主為企業債務承擔的無限責任,對企業主沒有實質上的益處。這導致企業主寧可高息借貸自我挽救,也不敢或不愿求助于法院的破產保護程序。企業無法通過破產保護程序保存其持續經營價值,社會經濟因此浪費嚴重。
建立個人破產保護制度
我國公司法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有限公司公司治理制度。中小民營企業如果能夠嚴格按照公司法律法規區分個人財產和法人財產,實現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當然是解決有限公司股東責任無限化的上上策。
但我國公司法從頒布到現在僅僅只有20年的時間。可以預見,在未來的若干年內,中小民營企業還將面臨公司治理機構不完善的現實。社會和政府也很難拋棄中小民營企業法人財產與企業主個人財產混同的認知。以完善公司治理制度的方式解決有限公司股東責任無限化的問題只能是方向性的策略,不可能是現實的辦法。好在去年國務院已經開始著手建立全國范圍內的社會征信系統。銀行等金融機構和民間借貸的出借人逐漸將會有更多的手段審查中小民營企業本身的信用,也會有更多的手段發現企業主轉移企業財產的不法行為。這樣,就有可能放松企業主對企業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要求。這都將有利于中小民營企業的經營,從賭徒式的經營模式走向法律預定的方向。
就目前而言,我們要更加善待失敗的企業主。這不僅是因為民營企業企業主是我國未來經營活力的來源,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給予民營企業企業主更多的平等保護。不可否認,企業主因為稅收、監管,甚至是完全自私自利等原因,存在將企業財產轉移至其個人或家庭名下的動機和現實。但我們也不能否認,更多的情況下企業主是在用其個人和家庭的財產和未來為企業提供無限責任的擔保。
企業一旦資不抵債進入破產清算,我們更多關注企業主侵占了多少財產、轉移了多少財產,非法吸收了多少民間資金,卻很少關注即使企業破產清算了企業主也仍將要為破產企業的債務承擔無限清償責任。其所失去的不僅僅是多年經營的企業,還有個人和家庭生活的未來。長期以往,損害的不僅是失敗的創業者,更多地還是社會創新創業的激情和經濟發展的活力。所以,我們有必要保證創業者創業失敗后能夠保持基本的生活,國家急需建立個人破產保護制度,為失敗創業者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免除創業者的后顧之憂。現在司法機關在個案的執行中已開始關注這個問題,案件執行中已注意保證被執行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但還未形成體系。
同時,我們應當客觀看待中小民營企業財產和企業主財產混同的現狀,更加客觀認識到現在的民間借貸早已超出生活借貸的范疇。從事民間借貸的出借人大多已轉化為以獲得投資收益為目的的商人。政府應更加慎重地使用刑事追責手段處理社會穩定問題。讓企業主從成王敗寇的輪回中解脫出來。
有限公司股東責任的無限化和成王敗寇的現實將中小民營企業主推入賭徒式經營模式之中,也將民營經濟推上了過山車。我們需要回歸本源,善待企業主,保證失敗的創業者不因創業失敗失去本應享有的平常老百姓生活。只有這樣,我們的中小民營企業主才能走出賭徒式經營模式的輪回,才能回到法律制度為其設定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