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非如何能巧妙進行巨量減持?定增股份如何能高價套現并獲利出局?如果一切都按部就班,那么巨量大小非的減持將對股價造成沖擊,定增股份也只有當股價高于定增價時才有獲利的可能。但如果相關方能夠“開動腦筋”,那么這些都將不再是問題。
這幾年,監管部門大力提倡創新,也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券商行業的創新即是最好的例證。如自監管部門創新推出融資融券業務以及集合資產管理業務以來,即使是在A股市場連續“熊霸全球”的背景下,此前靠“天”吃飯的券商也沒有出現行業性虧損,反而在兩融業務與資管業務的助力下賺得盆滿缽滿。
正常的創新與有價值、有意義的創新無疑值得推崇,但如果所謂的創新是為了一己之私,是為了實施利益輸送,則是值得商榷的。例如,大小非利用約定購回式證券交易進行減持,定增股份在股價處于低位時也能獲利,表面上看合規合理,但其實卻游走在違規的邊緣。
大小非利用約定購回式證券交易進行巨量減持。如去年3月—6月,湘鄂情(現“中科云網”)第三大股東克州湘鄂情分別與廣發證券、招商證券進行了約定購回式證券交易,涉及股票數量累計高達2120萬股。去年12月,克州湘鄂情以5元/股減持上市公司股份804萬股,此后克州湘鄂情認為,如果按照協議回購約定購回式交易股份,將可能面臨違反《證券法》的法律風險。為了規避法律風險,經與相關證券公司協商,克州湘鄂情不再回購此部分股份,而是交由相關券商自己處理,自此其變相巨量減持得以完成。除了湘鄂情,烯碳新材控股股東銀基集團也上演過同樣的故事。
定增股份由大股東進行“回購”。2012年11月,大有能源以20.84元的價格定向發行36175.62萬股股份,此后上市公司實施10送10派4.5的利潤分配方案。去年11月定增股份剛解禁,大有能源即披露了其大股東及一致行動人擬以協議轉讓方式增持公司股份的公告,轉讓對象即為當年參與定增的對象,并且其轉讓價格為定增股份解禁日前20個交易日交易均價的110%(10.45元),該價格也遠遠高于其時大有能源的股價。至此,相對于二級市場股份而言雖然定增股份被深度套牢,但最終還是以獲利的方式套現,而其大股東則完成了對定增股份的“回購”。
上市公司資產重組方案暗含機構套現方案。今年8月16日,焦作萬方公告稱,擬出資17億元收購吉奧高投資持有的萬吉能源100%股權。與此同時,吉奧高投資分別與大成等四家基金公司簽署《上市公司股份轉讓協議》,擬按每股 8 元的價格協議受讓四家基金公司所持焦作萬方股票合計2.06億股。然而,四家基金公司持股均是以10.64元/股的價格參與焦作萬方定增所得,此后上市公司實施10送4轉4派2.5元的利潤分配方案。在焦作萬方重組方案中,上市公司以現金換資產,吉奧高投資以資產換股權,不新增股份,但卻使四家基金公司以超過38%的獲利成功套現。
為了規范上市公司大小非的減持行為,早在2008年4月,中國證監會就發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然而,即便有《指導意見》的“指導”,某些大小非也能在“規范”中冠冕堂皇地進行減持。而對定增股份而言,無論是大有能源還是焦作萬方,相關機構均是以高于其時的股價參與定增的,這些機構“就高不就低”高價買套的背后,機構向上市公司完成了“利益輸送”,上市公司最終投桃報李,又向機構完成了利益輸送。在這一過程中,市場的“三公”原則遭到踐踏,投資者的利益受到損害。
在當今的A股市場中,像上述大小非變相套現、定增雙方互相進行利益輸送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些游走在違規邊緣的行為,不僅凸顯出制度建設上的漏洞,也說明監管還存在缺失或缺位之處,因此需要引起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對于解禁的大小非,其套現行為應該更加規范,禁止其利用約定購回式證券交易套現;而對于定增股份的轉讓,不得發生于上市公司股東、實際控制人、關聯方或一致行動人之間。此外,如果個中存在違規行為的,監管部門一定要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