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企業改變商業模式,高管團隊最好也跟著改變彼此的互動模式。靈活應變的企業里,各部門的主管應建立相互依賴的關系,激勵相互扶持,并謹慎處理這些關系,以促進協同合作。成功企業的高管,通常都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責任,以及彼此的關系。他們知道如何有效地一起工作,因此造就了非常順暢的運營。若缺乏這樣的認知,極可能造成高層互相爭奪地盤,并把焦點放在權力斗爭,而不是創造價值上。
過去三年來,一項包括對佳能(Canon)、思科(Cisco)、惠普(HP)、IBM、諾基亞(Nokia)、思愛普(SAP)等全球12 家大型企業的策略和領導力的研究發現,策略靈活企業的高層主管,已發展出新的領導模式。這種新模式的核心是高管如何承擔績效的共同責任,而非由個人來承擔。要做到這一點,他們先建立組織內各部門的相互依存,激勵成員互相交流,而不再各自為政。為確保協同合作能實行到位,這些企業小心翼翼地處理各種關系。此外,企業鼓勵員工挑戰傳統思維,特別是質疑高層的想法,如此整個組織才能脫離封閉和狹隘。
“新政”難于上青天
在我們所接觸的成功企業中,大多不僅走出了困境,而且從根本上遠離了困境。那么它們所實行的“新政”是什么呢?
“舊政”的時候,部門負責人通常只對本部門的事務負責,而在“新政”里,各部門主管同時要對別的部門的業績負責,并積極想辦法幫助他們。如果某個部門狀況堪憂,那就不僅僅歸咎與該部門的負責人,解決問題的重擔也不應只落到他頭上。大家會作為一個團隊,共同拿出相關的方案。
這個“新政”聽起來美妙,但實行起來簡直是難于上青天。大多數高管會很不習慣做出改變,對這樣的模式也很不自在,所以許多公司從未下定決心來實行“新政”。
美國一家大型化學公司的CEO如此描述:“我們在會上禮貌地交流,大家對決議都表示贊同,散會時我們都有一種溫暖的“共識感”。后來我聽說,一些副總一回到辦公室就開始抱怨企業決策錯誤,并在潛意識里任由下屬執行不力。這就是‘公開同意,私下異議’。”
創建相互依存的關系
對公司采取的新商業模式,除了要有知識上的了解、情感上的認同,還需要整個公司在文化、價值觀和互動習慣上做出巨大改變。畢竟,這是除舊圖新的大事。在動蕩中涅槃的公司往往采取了這樣的方案。
拴在一條繩上的螞蚱。如果一家公司業務組合相對集中,那么高管的參與度也會較高。要實行變革,只需要改變各部門各自為政的組織原則就可以了。簡單來說,就是把所有高管都“拴在一條繩上”,使其對價值鏈上的每一環節都負有責任。SAP(全球領先的企業應用軟件解決方案提供商)在2005年的時候就如此實行:每個高管負責價值鏈的一個連接點;現在,整個高管團隊在開發和實施整體戰略時協作異常緊密。也就是說,任何部門都不能抱著“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心態了。
特殊的組織架構。并不是所有公司都像思科或SAP那樣,業務組合高度集中。他們的產品和服務相對分散,這些公司發現,一種特殊的矩陣架構更適合自己。以諾基亞2004年重組時采取的做法為例:公司將整個集團拆分為四個小組:手機、多媒體、企業解決方案和網絡,每個小組都要在全球范圍內自負盈虧。這四個垂直小組又由兩個水平組織支撐——市場運營和技術平臺。當然,企業中的其他業務部門也會給予相應的支持。由于水平組織了解公司整體的資產需要,它們除了支持垂直小組,也會定期調查和監督。比如說,市場運營部就在整個諾基亞集團里建立了一種通用的會計管理結構。
共同管理。在看似業務廣泛多樣的公司,應該強調共同管理和共享學習機會。例如,英國易捷集團(EasyGroup)一開始貌似是一家旅游休閑公司,旗下有航空、郵輪、經濟酒店、租車等業務。與此相對應的是,公司辦公室是位于倫敦北部的一個巨大圓廳。核心高管和各自的業務團隊坐在一起,而創始人Stelios和他的工作人員坐在中間。每天工作結束時,他們就在隔壁的會議室對整個集團的運行進行梳理、評價。當然,這里面有個雷區:公司千萬不能因此忽視每個業務部門的細節,也務必對高管間的這種溝通方式達成深刻的理解。不管怎么樣,易捷強調共享管理背后的邏輯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高管應高效地在一起
在高層中采用一體化的模式只是“新政”的一部分。如上所述,公司可以創建其相互依存的關系,但是如果沒有恰當的實踐過程,高層間的互動將很快形同虛設。許多專家都坦言:高管們在一起很容易就能把時間消磨掉。IBM在1980年代放棄了“相互依存”的方案,原因就是缺乏管理高管們的能力。那么該如何確保高管們高效地在一起呢?
關注企業的問題。12家企業中的成功者,CEO們對管理團隊會議的議事日程都非常講究。在IBM的管理委員會上,就不允許業務部門將問題的解決方案委派給其他部門。部門主管也不能只是看看PPT,就以一種審查的方式做出決定。這個委員會只關注跨越多個業務部門的政策問題。同樣地,諾基亞戰略發展部的員工在每月的戰略專家小組會議上,都要提出十個左右重要的企業戰略問題。如此,高管才得以了解新興的戰略問題,并積極協同應對。
保持非正式對話。成功實行“新政”的公司,高管之間的對話都是非常舒服和非正式的。惠普和IBM就把頂級團隊成員安排在同一個屋檐下,用意與易捷集團一樣——確保他們自在而頻繁地接觸。佳能CEO御手洗富士夫每天8點到9點都要開會,也沒有具體的議程,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分享信息。而決策就是這樣“含蓄地”做出來的。佳能規劃發展部的主管渡邊稱:“這種‘茶話會’一般都沒人愿意翹掉。”甚至很多公司的正式會議都帶著非正式的腔調。
把CEO放在從屬地位。在公司中,如果CEO比較強勢,高管一切唯CEO馬首是瞻的情形比比皆是。為此,一些CEO故意為自己重新定位。IBM的CEO Sam Palmisano就把公司的執行委員會換成了三個小組:戰略組、運營組和技術組。為將委員會的作用發揮到極致,他必須學會在同一個會議上扮演多個角色。他不是任何一個小組的頭兒,而只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參與者,如此就鼓勵了其他高管之間必要的辯論。他有時是平等對話中的專家顧問;而在要做決策時,則很不情愿地地當上了領導。當其他高管習慣于在這樣的會上施加領導力,CEO就可以從日常事務中全身而退,專心思考公司的長遠未來了。
以前,公司領導人的運作,類似半自治的封建貴族,運用龐大的決定權,達成自己的目標。這種授權式的領導模式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大多數高管享受自己做主,并且逐漸認為這種自主權,是晉升高層的額外好處。對所處產業相當穩定的企業來說,這當然不成問題,因為價值的來源顯而易見。但對很多企業來說,成長的機會跨越不同的市場疆域,而且挑戰組織內部的界限。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跨部門來制定整合的策略和行動。投資人偏好擁有清楚策略的企業,加上基金經理人對業務過廣的企業質疑頗多,都加重了企業承受的壓力。在各業務部門壁壘分明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施行整合策略。企業迫切需要針對企業高層,引進全新的領導模式。